三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刳蕉所藏山水图(施聆秋女士作)

1.秋收、秋耕、秋种

2.秋季。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如:三秋桂子

3.三年。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4.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 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说指三年。见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 晋 陆机 《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宋 李弥逊 《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5.指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6.秋有时也被当做年的代替,一秋为一年

7.“三秋”指三个当代女画家:施秉端(聆秋)、施秉庄(浣秋)、施秉雅(味秋)。她们生于福建长乐的施氏家族,父亲施景琛(1873~1955年) 字涵宇,晚号泉山老人,生有四子八女。老人曾创办泉山学校(民国后改为女子职校),著述颇多。其三位女儿幼承家学,对诗词,绘画,颇多建树。施景琛的长女施秉端(聆秋),中年游历于沪上,擅长山水、花卉,为民国时期海派画家。《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将其列为清人,而且,介绍其字“聆秋”为“秋舱”之误,谬也。俞剑华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词条介绍中,亦从其谬。1935年,施秉端、施秉庄、施秉雅三姊妹印行《泉山甲子元旦画册 》。此书由太傅(清帝师傅)陈宝琛题签,施景琛诗序 。20世纪40年代,“三秋”曾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举办三秋画展,名噪一时。1988年11月22日《福州晚报》还曾报道过《画坛“三秋”了却家乡办展夙愿,施秉雅画展在逸仙艺苑举行》的消息。施秉端的作品今日已很少见到。

不过,施秉庄另有一段佳话。她与王真、王德愔、刘蘅、何曦、薛念娟、张苏铮、叶可羲八位才女多是中学语文教员,共同师从诗词大家何振岱。每隔一段时间,她们便有一次吟诵集会,留有一本姐妹合集《寿香社词钞》(大16开本、木版,线装)。施秉庄留有《延晖楼词》,其中《风入松·如秋庭理琴》是这样写的:“篝灯明灭断人肠,睡少觉宵长。啼泪雁缘何事,向西风,各谱宫商。侬也起操弦索,孤心迸入炉香。 更深月落气初凉,照幕是霜光。般般客里浑无奈,甚琴声都异家乡。明日试看林叶,故应近岸先黄。”她们知书达理,处乱世而波澜不惊,秉得天地之钟灵毓秀而孤芳自赏;她们文采风流、道心侠骨、婉丽多情、风格清迥,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