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diào qiānɡ

调腔(调腔)

戏曲剧种。也叫掉腔。现在叫"新昌高腔"。明末清初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新中国成立前绝迹于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新生。传统剧目有《蔡伯喈》﹑《三关斩卞》等。

明末流行于浙江绍兴、杭州一带。清初张岱《陶庵梦忆》有所记载。用打击乐伴奏,以夹板、单皮鼓、大钹、手锣为文场,堂鼓、单皮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为武场。由乐师帮腔,称为“接后场”。剧目以《西厢记》、《琵琶记》、《荆钗记》等为主。部分剧目用昆腔或四平腔演唱。清末调腔日趋衰落,一部分剧目与音乐已被绍剧所吸收,如绍剧《女吊》、《磨房串戏》等均为用调腔形式演出者。有人认为调腔系余姚腔之遗音,也有人认为调腔即徽池雅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