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拉斯·格利高里耶维奇·舍甫琴科(乌克兰语:Тарас Григорович Шевченко)(1814-1861)是乌克兰及世界著名的思想家、画家、诗人和为乌克兰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他出生于基辅一农奴家庭,母亲在他9岁的时候去世,父亲在他11岁的时候去世,给地主当过僮仆。他非常喜欢画画,后来被送到彼得堡去当画师的学徒。舍甫琴科从小热爱乌克兰的大自然,爱听流浪歌手说唱古老的传说和民谣。
1831年随主人去圣彼得堡。
1837年,他写出了第一批诗作,其中有一首民谣体的叙事事《中邪的少女》。《第聂伯河的怒涛》三段歌词就取自该诗的起首12行。
1838年,俄罗斯诗人茹科夫斯基等把他从地主手中赎出来,送他进美术学院学习。1844年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回到乌克兰,参加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写了许多诗篇,并且给农民朗诵。
1840年舍甫琴科出版的第一本书《卡布查》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声。
1844年从美术学院毕业,并获自由艺术家称号。
1843~1845年曾深入实际调查采访,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信念。他将这一时期的诗汇编成集,以《三年》为书名出版。诗集中《梦》、《高加索》、《遗嘱》等篇均具有强烈的反对民族压迫、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倾向 ,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新阶段。1847年因参加秘密政治团体遭到逮捕,流放到中央亚细亚奥伦堡草原边远地区的军队中服役。,后又被迫服兵役,接受管制,直至1857年恢复自由。在这一时期,他曾用俄文写了《音乐家》、《艺术家》等带自传性质的小说。
1857年他恢复自由后,在彼得堡结识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这使诗人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更为成熟。由于多年的流放、监禁生活损害了健康,舍甫琴科四十七岁就于圣彼得堡病逝了。
1961年5月,舍甫琴科去世后躯体被转运回离基辅不远的城市卡尼甫,埋葬在一座高山上,现在这座山被命名为“谢辅琴科”山。
舍甫琴科是乌克兰第一个杰出的民间诗人,被称为“科布查(乌克兰一种弦乐器)歌手”。他的诗篇采用朴素的民间形式,主要内容是反映乌克兰人民的苦难生活,发抒对故乡的挚爱。第一部诗集《科布查歌手》(1840)采用民歌形式,描写乌克兰农民特别是妇女的贫困、悲惨的生活境遇,显示了对农奴制现实的抗议,表达了蕴藏在她们内心的愤怒和反抗情绪。其中长诗《卡泰林娜》描写一个被欺凌的妇女的痛苦和死亡,揭露沙皇军官的虚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叙述诗《海达马克》(1841)刻画了十八世纪反抗波兰贵族侵略者的哥萨克起义者,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在囚室内》包括舍甫琴科在流放期间所写的许多洋溢着政治热情的战斗诗篇。在名诗《遗嘱》(1845)中,诗人嘱咐要把他葬在故乡乌克兰,他相信人民很快就要起来推翻农奴主的压迫,打碎身上的枷锁。他说,待到古老的第聂伯河将敌人的污血荡涤掉的时候,他就要从墓穴里出来,为人民而欢唱。他在诗中召唤人民奋起斗争:
……起来吧,
砸碎身上的锁链,
用敌人的鲜血,
浇开自由之花。
舍甫琴科的作品由于和劳动人民有血肉联系,一直受到人民的珍爱。他的创作对乌克兰文学曾有重大影响。
1939年,基辅国立塔拉斯·舍甫琴科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
舍甫琴科的故事:一次沙皇下令召见舍甫琴科,沙皇驾到时,宫殿里所有的文武百官都毕恭毕敬地深深低头弯腰鞠,不敢正视,唯独舍甫琴科笔直地站着打量着沙皇。
沙皇大怒,说:“你为什么不向我弯腰鞠躬?”
诗人冷笑着说:“陛下要见我,我要是像他们一样弯腰鞠躬,你怎么看得清我呢?”
舍甫琴科喜欢随渔民去划船,捕鱼后就到小店去闲坐。有一次,他在那儿遇见一位权贵,此人和他聊了一会儿,分别时,他向谢甫琴科伸出手来,却只给了一个指头,说:“当我向地位相等的人表示敬意时,我伸出双手;比我低一级的人,我伸出四个指头;再低一点的是三个指头;更低一点的是两个指头;对其他一切人则是一个指头。”舍甫琴科笑道:“我是个农民,没有官位,怎么办呢?先生,我给你半个指头吧。”说罢,他将拇指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露出半个指头,向权贵伸出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