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黑疣螈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棕黑疣螈 Tylototritonverrucosus ( Anderson, 1871 )

[分类]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

[识别特征]全长125~200 mm,尾长约占头体长的76%(雌)~85%(雄)。犁骨齿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肤粗糙,密布瘰粒。头背两侧有显著的骨质嵴棱。体色以棕黑色为主,前后肢贴体相向彼此超越4个瘰疣距离。本种体色虽与细痣棘螈相似,但本种头背嵴棱与背侧两列瘰疣均极发达,瘰疣下方无肋骨尖端支持,产卵于水中;细痣棘螈的头背嵴棱与背侧两列瘰疣均较不发达,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产卵于陆地。

[分布]在我国仅见于云南西南部陇川及其附近。国外分布于越南,泰国与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不丹,尼泊尔东部。

[习性]生活于低山丘陵,非繁殖季节成体营陆地生活,常见于多水草的阴湿地方,如水圹、水田及其附近,农村饮水井中也常见到。5~8月为繁殖季节,进入小型浅水圹、水田求偶、排精、纳精与产卵。卵单粒或数粒呈串粘附于水草或水内石上,有时也粘附于雌螈尾上;卵球形,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乳黄色,卵径2~3 mm。

[致危因素及现状]本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西南一隅狭窄范围,其干制品入药治病,成串出售,造成乱捕滥猎,数量急剧减少,应及时加以保护。

[现有保护措施]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保护动物,该名录所用本种的中文名称为红瘰疣螈。西藏自治区也将本种列为Ⅱ级保护动物。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建议地方政府制订具体保护措施,严格执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