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岛炮台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长洲岛的炮台群是广州古城的防御门户,多处炮台遗迹至今依稀可见往日雄姿。长洲岛位于狮子洋进入广州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便在当地设置了长洲炮台。清光绪九至十年(1883-1884)中法交战,张之洞、彭玉麟以长洲岛7个山冈自北向南排成扇面形,筑炮台7座,置德国洋炮15门,常驻兵勇千余人,这些炮台分布在长洲岛东南方向的七个山冈上,全长近两公里,由北而南成扇形分布,各炮台均配备数量不等的大炮和各种辅助设施。每年春季,各台试炮三响,江面死鱼浮漂,乡民争相捕捞,引为一时盛事。

长洲炮台于1938年秋日军占领长洲后被拆除,炮管被风割化铁。目前,岛上基本保持原貌并进行了保护的只有白兔岗炮台和白鹤岗炮台,其它炮台仅留存遗迹或已遭破坏。

该炮台为一平面圆形的露天台,直径约五六米,花岗岩石砌筑,炮台正中陈列着一门巨大的铁炮,约一人高,三四米长,但炮身却已布满“皱纹”。

据介绍,该炮是1996年仿制的,原炮于光绪九年(1883年)由德国克虏伯厂制造,1938年秋,日军占领长洲被拆除。原先的白兔岗炮台,共置有炮位2座,炮2尊,其中一座直径6.35米,兵勇宿舍成平行四边形,巷道宽1.2米,高2米,壁厚1.45米,山脚设有发电房,炮台上设有探照灯16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