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拉丁名: Setipinna taty (Valenciennes)

英文名: half-fin anchovy

俗名: 王吉、麻口前、毛口国、黄鰶、鸡毛鰳、黄雀、赤鼻、黄尖子、白赤、茫口、簿鲫、薄口、油扣、烤子鱼。

纲目: 鳀科

【俗名】麻口前、毛口国、黄鰶、鸡毛鳓、黄雀、赤鼻、黄尖子、白赤、茫口、簿鲫、薄口、油扣、烤子鱼。属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鲱形目,鳀科,黄鲫属

【产地及产期】分布干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产之。常年可捕获,以春秋两季为旺汛,产量集中。

【形态特征】体扁薄,背缘稍隆起,一般体长15厘米,体重20一30克。头短小、眼小。吻突出,口裂大而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颌,两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有细牙、体被薄圆鳞,易脱落,腹缘有棱鳞,无侧线、胸绩上部有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背鳍前方有一小刺,臀鳍长,尾鳍叉形,不与臀鳍相连。吻和头侧中部呈淡黄色,体背是青绿色,体侧为银白色。背络、胸鳍和尾鳍均为黄色,臀鳍浅黄色。

【生物学特性】栖息于水深4-13米以内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浅海区。适温5-28度,肉食性,主要摄食浮游甲克类,还摄食箭虫,鱼卵,水母等。产卵期南海2-4月,东海以北5-6月。卵浮性,球形。有洄游特性。

【经济价值】可鲜销、制咸鱼干或鱼粉。产量较大,其个体小而肉薄,味鲜美,但刺多,含脂肪高,鲜食以干炸或干煎食用最佳,且宜于加工成干制品,在春季的晒干品为白色,秋季的晒干制品呈淡黄色。其咸干品的回食用方法也多以油煎或火烤,所以南方各地又称黄鲫为烤子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