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3-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戴雪红,女,1968年5月生,安徽涡阳人。1986—1990年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政教系本科,1990年留校,1990—1994年为阜阳师范学院政教系教师。1994—1997年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1997年留校在南京大学德育教研室任教。1997—2000年在职攻读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2000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女性主义思潮,西方德育思想。开设课程: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研究生,《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西方道德教育专题研究》。

代表成果

A、学术论文:

01、1996,“看不见的奴役:当代西方新女权主义批判之的”,《福建论坛》第6期。

02、1997,“唯物史观与妇女解放理论的思考”,《求实》第3期。

03、1999,“后现代主义时代女性主义的发展”,《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04、1999,“性别与阶级——当代西方女权主义诠释女性解放的两种角度”,《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

05、1999,“西方女性解放的神学思考:人性的失落与复归”,《开放时代》7、8月号。

06、1999,“文化霸权与性别视角”,《北方论丛》第5期。

07、1999,“重读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述评”,《浙江学刊》第6期。

08、2000,“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变革还是继续?”,《福建论坛》第4期。

09、2001,“父权制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女权主义的理论透视”,《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

10、2002,“失去目标的女权主义运动——‘平等与差异的二难困境初探’”,《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11、2004,“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反思——兼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德育改革与创新——高校青年德育教师的实践与探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2、2005,“试论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13、2005,“女性解放的哲学思考——女性异化与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消解”, 《福建论坛》第3期。

14、2005,“弗罗伊德与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15、2007,“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视角”,《南京社会科学》第6期。

16、2007,“异质之女性:克里斯蒂瓦女性主义哲学探究”,《妇女研究论丛》第3期。

17、2007,“性别正义与家庭正义的建构:女性主义政治学与伦理学的视野”,《浙江学刊》第6期。

B、参与编著:

01、1999,李振第、邹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9、10章,红旗出版社。

02、2002,杨明主编:《思想道德修养》第2、4章,南京大学出版社。

03、2004,张锡生、杨明主编:《现代职业道德与通用能力》第2章,南京大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01、2006—2007,“当代西方道德文化批判”,南京大学“985二期工程”,主要成员。

02, 2006--200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南京大学“985二期工程”,主要成员。

03, 2007--2009, "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基金项目", 主持人.

学术交流与学术获奖

01、2004年12月,第9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广州。获“优秀论文奖”。

02、2006年3月,江苏省妇女学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南京。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03、2006年12月,全国妇联 、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工作会议”暨二届三次理事会(扩大),北京。博士学位论文获“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一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04、2007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大学,“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第一期培训”,福州。

05、2007年3月,华南师大、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国外马克思主义重大前沿问题探讨”研讨会,广州、深圳。

06、2007年7月,清华大学,首届“性别与哲学对话”论坛,北京。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