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埕简介沙埕别称沙关,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属福鼎市管辖,系闽浙海岸的交界地。东北与浙江省苍南县沿浦镇毗连,南临东海、西北与市内佳阳乡接壤,西与店下镇毗邻。
港口沙埕是明时福建

沿海军事重镇,港外有南关山横峙,港中的莲花屿孤浮海面如莲花出水,水深波平,海轮巨舰停泊其间,安若堂奥金屿门兀立中流,两山夹江如门,极易控守。两岸峰峦绵延,形势险要。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苍水)曾三次到达沙埕港。清光绪三十二(1906)年沙埕港开埠,沙埕港港道长40公里,宽约2公里,水深无礁,久不淤积,不起风浪,航道稳定,为闻名的天然良港。早年,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曾把它列为三大渔港之一。又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良港之一。湾顶腹地开阔,潮滩广为发育,高程在Zm以上的滩涂面积超过 5 500ha,蕴含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产资源。八尺门内港更有蓄容量达6.7x10’m的纳潮盆地,潮差又大这里距台湾基隆港142海里,总面积为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陆地面积的10倍。省道沙(埕)吕(峡)线直达市区与104国道福鼎段衔接,万吨巨轮进出不受潮汐限制。由于沙埕港阔水深且有群山庇护,台风季节,港内外风力相差4级,可避12级以上台风,是渔船、客货轮船的天然避风良港。
渔业发展沙埕镇处港湾中心,经贸活动繁荣,是福鼎最大渔区集镇、渔业主产区,外海台山渔场资源丰富,是闽东主要渔场之一,盛产黄鱼、带鱼、鳗鱼、墨鱼、虾、梭子蟹等。1992年至1995年,沙埕镇党委、政府立足以海为本,以“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为目标,从优化海洋与渔业产业结构入手,积极推进精品渔业、生态渔业建设,实现了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引导和扶持远洋捕捞的发展,扩大其规模,充分占据公海渔业资源,缓解渔业资源衰退带来的矛盾,限制和淘汰单纯的定置网作业,发展轻网、流刺、笼捕和远洋灯光诱捕等有利于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的作业方式。目前,沙埕镇有远洋灯光捕捞船40艘,渔业物资远洋运输船8艘,各类其他船只1500多艘。1-9月,仅远洋灯光捕捞就实现产值达2400多万;二是推广一船多具作业方式,加大木质、小吨位渔船更新改造力度,进一步提高渔业捕捞效益;三是全面规划沙埕港网箱,使养殖区域趋向合理,发展多品种、多元化的养殖模式。推进生态式抗风浪深水大网箱养殖,使渔排规模恢复到灾前水平。今年已恢复网箱养殖3500口;四是引进适销对路、产量高的名特优品种,推广“申沪1号”紫菜的养殖,引进紫菜等水产品精加工企业,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截至目前,“申沪1号”紫菜养殖面积达1万亩,紫菜加工企业26家,其中,上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2家。沙埕镇先后被省批准为对台贸易点、对台劳务输出点和台轮停泊点,使沙埕成为闽东沿海地区对台进出贸易活动和近洋劳务输出的重要港口。
民间风俗铁技又称“台阁”,大约在明代后期、清代初期从福建泉州一带传入闽东沿海地区,曾流行于福鼎、蕉城、福安、霞浦、寿宁等县(市、区)。闽东传统的“铁技”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进行游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在我市各地铁技表演中,沙埕铁技呈现出一枝独秀,从最初的2~3米单层表演到现在的7~8米、最高达9~10米多层表演,人物造型从静态演化为动态,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具有强烈的闽东渔村风格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两岸交流年两岸交往逐渐加强,台湾旅游同业公会、渔业同业公会多次来沙埕港考察,还有不少台湾同胞回乡投资创办企业、兴建学校、公路等公益事业。
行政区划沙埕镇代码350982102
辖3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001_沙埕居委会、~002_内澳居委会、~003_外澳居委会、~201_水生村、~202_和平村、~203_台山村、~204_澳口村、~205_流江村、~206_后港村、~207_澳腰村、~208_南镇村、~209_台峰村、~210_小白鹭村、~211_官城尾村、~212_水澳村、~213_大白鹭村、~214_王谷村、~215_敏灶村、~216_川石村、~217_后澳村、~218_交椅坪村、~219_上黄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