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蜓详述蚰蜒俗称"墙串子"或"钱串子",古时称“草鞋虫”,有的地方称“香油虫”,有的地方称“蚵蛸”。中国国内常见的为花蚰蜓(Thereuonema tuberculata)和大蚰蜓(Thereuopoda clunifera)。
蚰蜒(Scutigera coleoptrata, house centipede),节肢动物门多足亚门多足纲唇足亚纲(Thereuopoda)蚰蜒科。体短而扁,灰白色或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气门在背中央,足易脱落,触角长毒颚很大,行动敏捷。多生在活房屋内外的阴暗潮湿处,捕食蚊蛾等小动物,有益。
蚰蜒体短而微扁,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足易脱落。气门在背中央。触角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捕食小动物。我国常见的为花蚰蜒,或称大蚰蜒。
蚰蜒的形态结构与蜈蚣很相似,主要的区别是:蚰蜒的身体较短,步足特别细长。当蚰蜒的一部分足被捉住的时候,这部分步足就从身体上断落下来
墙串子,使身体可以逃脱这是蚰蜒逃避敌害的一种适应。
蚰蜒体长约25毫米左右、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动即立刻逃脱,但是很容易脱落。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疱疹,令人刺痛难受。我国各地常见的是花蚰蜒,它喜欢栖息,活动于室内外阴暗潮湿处,以捕食小虫为生。
分布范围蚰蜒和蜈蚣常常出现在地表,因此温度对它们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热带、亚热带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国华中、华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类分布。在华北及东北地区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类群。还有若干唇足类栖息在岩溶地区的洞穴中。在海滨潮间带区虽然有潮汐的剧烈变化,也有若干唇足类生存。
生活习性蚰蜒行动迅速,气管集中,几千个单眼聚集在一起构成伪复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现。唇足类中的蜈蚣只有 4对单眼,虽然视力很差,但行动却很迅速,不论爬行、捕食或是寻找栖息的处所,主要依靠1对触角。
体形细小的地蜈蚣有时能侵入人体而出现假寄生的现象。例如厚股蜈蚣能侵入小儿的生殖道内,从而引起剧烈的疼痛。蚰蜒白天在腐叶、朽木中体休息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行动迅速,以昆虫及蜘蛛为主食。
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
药用价值蚰蜒猪肉汤
蚰蜒30条,瘦猪肉100g。将猪肉剁成肉末,蚰蜒清水洗净,二味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肉烂熟。每日1剂,食肉喝汤。
方解:此方中的蚰蜒又称草鞋虫,性温味辛,破积解毒,治症瘕痞满,痈肿噎膈,口吐涎沫。猪肉润燥解毒,缓解蚰蜒毒性。据浙江中医学院的专家们临床观察,此方对食管癌口吐涎沫者疗效颇佳,可连服至泡沫消失为止。
蚰蜒,中医学别名"玉精",炮制后名"玉精炭"。
蚰蜒黄 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蚰蜒黄者,喉中似噎,喘息不调,四肢疼闷,言语不正,水米难下,若颊内有青脉出口角,手足乱动,冷者难治。”《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身体凉冷,舌上黑脉,及两颊有青脉起,目黄时时变异,脑如针刺,头旋欲倒者,是蚰蜒黄。”治用半夏散等方。
肘后疗蚰蜒入耳方
熬胡麻捣,以葛囊盛枕之,虫闻香则自出。
又方:以水银大豆许泻耳中,歆卧空耳,向下击铜器,叩齿十下,即出蚰蜒,呼为土蛄,似蜈蚣黄色细长是也。
备急疗蚰蜒入耳神效方。
以牛酪满耳灌之,即出,当半消,若入腹,空腹食好酪一二升,即化为黄水,不尽更服,神效。(
蚰蜓防治方法蚰蜒刺伤后数小时内使皮肤发生条索状红斑、水疱,初为半透明的水疱,以后变为浑浊的脓液或血液,周围有明显的红晕,疱壁常被抓破或擦破形成糜烂面,若有继发感染很类似坏疽性带状疱疹,有瘙痒和疼痛感。毒虫的毒液经测定pH6.3~7,为弱酸性或中性,致病因素并非强酸的刺激而是毒素所致。国内报告的病例尚未发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者。如无继发感染,一般3~5d即愈,留有色素沉着。
人被蚰蜒螫伤,可用3%氨水或5~10%碳酸氢钠溶液等清洗患处,亦可用南通蛇药片用水溶化涂敷。
讨厌虫虫的预防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在阴暗潮湿处可喷洒杀虫药。若在家中发现蚰蜓,应注重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室内外碎石、垃圾等,并保持室内干燥。遇见蚰蜒可及时拍打或喷洒灭害灵等卫生喷射剂。凡室内外蚰蜒较多,可设法在墙面涂刷杀虫涂料,加以防治,或在阴暗潮湿处喷洒敌百虫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