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嘉煌 (常书鸿之子)(1950.10—)满族,浙江杭州人。擅长油画
旅日艺术家
出生于中国敦煌莫高窟皇庆寺;
常嘉煌的父亲是被世人称为敦煌守护神的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母亲则是被称为敦煌痴人的画家李承仙。
1971年任中国出土文物展览摄影师;
1978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
1979年协助常书鸿、李承仙的石窟艺术研究工作;
1983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4年赴日本留学;
1986年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日本画;
协助常书鸿、李承仙的日本奈良法隆寺的大型障壁画《飞天》的创作;
1989年在中国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
1990年在日本每年举行个人画展至今;
1996年主持敦煌现代石窟艺术;
1999年任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任敦煌教学基地主任;
2000年在日本成为环境艺术学会会员;
2001年任社团法人《中国敦煌现代石窟艺术中心》代表;
任中国香港凤凰卫星电视台高级顾问;
2002年12月成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邀理事
代表作:《烛》,《梦乡》,《酒泉的传说》,《酒泉的传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
近期重大事件
12月5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68场主题报告会。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常嘉煌以《传承——常书鸿与敦煌》为题发表演讲。他对敦煌壁画的保护现状表示担忧,并对如何传承敦煌文化谈了自己的观点。
常嘉煌说,敦煌壁画有2.4万平方米,数量之大,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这些壁画不仅包括佛教、道教形象和故事,还描绘有民间的狩猎、鼓乐、舞蹈等很多内容和图形,所以研究价值非常大。他用“场”的概念来形容敦煌壁画给他带来的震撼感觉。
常嘉煌指出,由于当地极端干燥的环境,敦煌壁画千百年来较少受到变色和侵蚀的困扰,得以保存至今。但近20多年来,由于旅游开放,实际上,每个洞窟所遭受的碳酸和水蒸汽损害远远超过敦煌历史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总合。“水蒸汽可以使文物霉变,这也是文物景点开放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常嘉煌的父亲是著名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常书鸿,与敦煌默默相守几十年,长期致力于敦煌壁画与敦煌艺术复原。1994年,常嘉煌在父亲弥留之际,承诺自己会继续坚守莫高窟。他说,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来继续父辈的事业。1996年10月,他和72岁的母亲、油画家李承仙一起在敦煌开始开凿现代石窟,“用古老的载体把现在的文明留给后代”。
目前,这个现代石窟没用国家一分钱,全部由志愿者参与,已开凿将近300米通路和20多个洞窟,由海外遗宝窟、唐代精华窟、中日净土窟组成。其中,海外遗宝窟将复原多年前被外国人盗走的敦煌壁画;唐代精华窟要复原莫高窟220窟当年的艳丽颜色;中日净土窟是与日本僧人合作展现中日佛教的交流。目前,壁画已开始陆续绘入。
常嘉煌在演讲中坦陈,开凿现代石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光靠卖自己的画无法支付庞大的开销;但是他借用一位作家的话说:“开凿(石窟)是艺术品,当你走不下去就停下来,这个作品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不是一个商业模式。我不太急于求成,做多少算多少。”他认为,“我们这种传承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艺术和文化的传承,还包括一种精神的传承。”
中国现代石窟
常嘉煌对现代石窟艺术工程的构想:一是把被帝国主义盗往国外的那批艺术品复原到窟壁上的海外遗宝窟;二是保存父母从事了半个世纪的敦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中最出色的是一个贞观十六年唐代的220号洞窟,被公认为是敦煌壁画里面最精美、艺术性最高、保存得最好的洞窟,父母对它采取了相应的抢救性研究。3年前,母亲还花了4个月时间,找出了整幅壁画上所有的小残破颜色,经敦煌研究院的化学变色分析后复原了这个国宝。
开凿现代石窟需要大量资金。毕业于兰州美术专科学校、醉心于西方油画的常嘉煌,为了筹措建设资金,经常奔波于日本、北京和敦煌之间;他不得不将自己变成一名商业画家,用卖画所得支付现代石窟的开凿费用。6年里,常嘉煌花掉了半生的积蓄,母亲将自己节省下的部分医药费也投入其中。
前两年,78岁的李承仙每天走80多级陡阶到石窟里,再上到架子上去画画。这对她来说非常不易,所以她干脆一画就是一天,连那些民工都被她的精神感动。然而,2002年12月,李承仙却被确诊为癌症晚期。2003年8月28日凌晨4点,李承仙去世,享年79岁。
如今,现代石窟已在近10层楼高的断崖上,挖掘了300米通道,完成了5个洞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