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白体是以姓为体
“白体”是北宋人的说法,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但流行之时并无“白体”之说。最早提出“白体”或“白乐天体”概念的人是谁尚难断定。田锡《览韩偓郑谷诗因呈太素》诗云:“顺熟合依元白体,清新堪拟郑韩吟”。杨亿写过《读史敩白体》诗。欧阳修《六一诗话》云:“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行于容易。”司马光《温公续诗话》称魏野“其诗效白乐天体”。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昉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可知“白乐天体”之称,在仁宗朝已流行。
“白体”诗的特征是 “顺熟”、“容易”、“浅切”。又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亦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然而白诗之特点不止于此。陈寅恪曾因此辩曰:“若排律一类必为老妪所解始可笔录,则《白氏长庆集》之卷帙当大为削减矣。其谬妄又何待详论!唯世之治文学史者,犹以元白诗专以易解之故而得盛行,则不得不为辨正耳”
宋初学白诗之风始于太宗朝而盛于真宗朝,至仁宗朝前期余波尚存,后来“西昆体”渐成诗坛主流,“白体”遂寝。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列,“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即李昉、徐铉、徐锴(徐锴卒于南唐,并未入宋,与“白体”无涉。方回将其列入“白体”是个失误)、王禹偁、王奇。方回此说影响甚广,然“白体”诗人远不止于此,如宋太宗就是影响最大的“白体”诗人,仁宗朝“西昆体”诗人中,杨亿、舒雅、刁衎、张咏、晁迥、李维、李宗鄂、张秉等,早年都曾学“白体”。欧阳修所谓“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就是指这些人。
北宋人所谓学“白体”,其含义主要有三层。
一是学白居易作唱和诗,切磋诗艺,休闲解颐。诗歌唱和,本属文人闲情雅趣。由于其既富文化意蕴,又见才华性情;既可用于歌颂,又可怡情,且俗人不能为之,所以当国家初安,朝政多暇之际,元、白、刘诗歌唱和之举,就很容易成为文人士大夫竞相模仿的艺术休闲范式。太宗与群臣唱和,李昉与李至唱和,王禹偁与友人唱和,皆有效元、白、刘之意。
二效白诗浅切随意,不求典实的作法。白居易的诗分类虽多,但浅近易晓确为其共同特色。这种诗随意随时吟成,不重学问典故,作来比较轻松便捷。这就很适合休闲唱和,临场发挥。
三效其旷放达观、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以及借诗谈佛、道义理。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之关系》:“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盖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总而言之,乐天老学者也,其趋向消极,爱好自然,享受闲适,亦与老学有关者也”。从前述李昉、李至、李宗鄂、王禹偁、晁迥等人的言论和诗作中,皆可见此学白之意。宋太宗则是于此最用心者。
主要代表诗人:
1.李昉、徐铉
李昉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与《册府元龟》合称“宋四大书”)。徐铉与弟徐锴专于篆书,时称“二徐”,校订《说文解字》。(仿唱和之作,写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2.王禹偁(954——1001)元之独开有宋风气(初写闲适唱和之作,后重讽喻之作,写现实诗篇。)
卵巢中的白体卵巢排卵后,卵巢内残存的卵泡壁塌陷,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腔内结成血块,称为血体。并且 ,卵泡壁的破口很快被纤维蛋白封口,留下的卵泡壁细胞增生,这些细胞体内出现许多黄色颗粒,从而形成了黄体。它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这时,如果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黄体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支持下发育成妊娠黄体,以提供妊娠所需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并一直维持到妊娠4~6个月后,才逐渐退化。如果排出的卵子在48小时内没有受精,黄体则在排卵后的第9~10天开始萎缩纤维化,变成 白体 以至消失,卵巢分泌女性激素的功能也随之减退,从而使月经来潮,而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发育。于是,又开始了下一个新的周期
物理热学中的白体凡是将辐射热全部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