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健身,属于环境伦理道德范畴。它是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壮大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一个国家整体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全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整洁健身的含义,不仅仅停留在一个人仪表整洁、身体强壮的表层解释上,还应当涵括着“天人合一”: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动养生”:身体强健与劳动、武功、武术的关系;科学锻炼:延年益寿与自然规律、身体健康与心理卫生的关系等更深更广的层面。应当站在优化人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丰富整洁健身这一人类最高的社会公德的内容结构。
“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观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由来已久,最早发轫于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圣人善其人,故无弃人,善其物,故无弃物。”这一论断,成为人类提倡环境道德先声。在“天人合一”的导向下,顺其自然,遵循规律,积极锻炼,一直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传递“整洁健身”美德的一条基本原则。
把整洁健身与改善生存环境融为一体,是古人的成功经验。春秋初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相当重视环境道德,鼓励人们把体育锻炼、农业生产与军事训练相接合。他主张将农民按军事组织编为队伍,实行耕田和狩猎中的军体训练:“缮农具以当器械,耕农以当政战,锄镰以当刀剑,披蓑以当铠甲,斗笠以当盾牌。”强壮了农民的体力,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战斗力,增强了国力,当时为齐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军事、农业、体育等综合训练来富国强兵的历史故事举不胜举。
“以动养生”,在整洁健身中形成中华武术、气功等国粹。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追求长生不老修仙炼丹等养生术,但这不是主流,“以动养生”是中华民族整洁健身的基本特色。荀子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名医华佗编制了一套养生健身的“五禽戏”,功效奇特,使他“老而不衰”。祖逖的“闻鸡起舞”。王羲之的“鹅掌戏”,欧阳修顺其自然的养生主张,对后人都深有影响。特别是古往今来让世界震惊的中华武术与气功,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健体强身、防治疾病的良好方式,而早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华国粹,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烁着不灭的光彩。
科学的整洁健身是优化人类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大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寝处有时”、“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等养生主张,提倡人类要有规律地生活;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过《问养生》、《养生说》、《养生诀》等20多篇文章,多方面探索养生之道;清代乾隆皇帝遵循的“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养生方式,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心宽不怕房屋窄”,“人无忧,故百寿”,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卫生相联系,也是我国古代人们宝贵的经验。是否整洁,是否健康不仅是做人的一个基本标准,乃至成为为政当官的一个检测条件。元朝皇帝忽必烈,选择官员从政,曾发出:衣帽不正,何以正天下的感慨。这些都说明,整洁、健身对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保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效不可忽视。
古往今来,整洁健身已成为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传家宝。毛主席一向注重整洁健身,主张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70岁高龄还畅游长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使中国人真正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望发达,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整洁健身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崇尚气节,自强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