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的介绍慢性肾衰的介绍-慢性肾衰专题
慢性肾衰的介绍:慢性肾衰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进行性、严重的代谢紊乱及其他损害所组成的一组症候群。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缓慢的进行性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并非不治之症。随着科学的发展(如透析、肾移植等),使许多病人存活更长时间,有些病人可长期存活。常见病因为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及梗阻性肾病。此外,多囊肾、遗传性肾脏疾病、狼疮性肾炎、镰状细胞病等也较常见。少见病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未恢复、多发性骨髓瘤性肾病、肾淀粉样变、麻风、肾结核、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内氏肉牙肿、肾钙质沉着症等。应该引起朋友们注意的是不要被慢性肾衰的假象所迷惑,由于CRF的早期表现不典型,而且可出现任何一个系统的症状,因而,容易误诊为某一个系统的疾病,特别的那些没有明显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如出现无力、疲乏、体力下降、腹痛、腹泻、呕吐或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朋友;以及全身衰弱、面色苍白、贫血、皮肤瘙痒的症状去看病,往往会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末梢神经炎等疾病,耽误了治疗,错过治疗最佳时期而悔恨终生。确诊以后应尽快治疗。
慢性肾衰的介绍: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肾衰病因依次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然而,在我国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病因则依次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间质小管肾病(包括马兜铃酸肾病)等。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肾脏病变:疾病主要侵犯肾脏,且以肾脏为主要表现如各种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病(主要是药物性肾损害如马兜铃酸肾病),尿路感染包括慢性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遗传性肾病、多囊肾、髓质囊性病、肾动脉狭窄、肾小管性酸中毒等。(2)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肿瘤、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等,主要表现为膀胱功能失调,容易继发感染而引起肾功能衰竭。(3)全身性疾病与中毒:常因肾受侵后导致肾功能衰竭。如高血压肾动脉硬化症、糖尿病、恶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痛风、高血钾或低血钾症、原发性与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肝硬化、镇痛药及重金属中毒。
慢性肾衰患者的饮食调节慢性肾衰患者的饮食调节是治疗原则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临床上经常见到因饮食不慎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案例。肾衰患者究竟该吃些什么呢?
一、宜软食、忌硬食及油炸食品慢性肾衰患者由于毒素在体内潴留以及血液微循环障碍等原因致胃肠粘膜常呈充血、糜烂状态,如进食硬食、油炸食品如芝麻糕糖、油炸面窝等,常导致食物在胃内划破血管而造成出血。由于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存在障碍,出血难止,就会导致死亡。
二、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胃肠粘膜常呈充血、糜烂状态,如进食辣椒、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常会加重胃肠粘膜的糜烂,导致胃内膜血管的渗血。
三、进食狗、羊、牛等肉制品宜谨慎中医认为狗肉、羊肉、牛肉等为发物,易引起病情复发或加重,临床上确实见到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慢性肾炎所致肾衰患者进食牛、羊肉后病情加重
慢性肾衰竭患者如何做皮肤护理
做好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皮肤护理,是预防皮肤感染,褥疮及有关并发症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脏不能把体内有毒的物质排泄出去,易引起皮肤瘙痒,甚至奇痒难忍,常使患者失眠。此时应避免用力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细菌感染而加重病情。皮肤瘙痒时可尊医嘱用中药,外用含酚炉甘石洗剂止痒。针灸治疗也能达到止痒目的,可选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
慢性肾衰晚期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受压,引起神经营养紊乱及血循环障碍,局部软组织持续缺血,营养不良,易发生褥疮。做好皮肤护理,是预防褥疮的关键。因此在护理时应经常改变患者的体位,一般每隔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患者的床铺应保持平整无褶皱,清洁干燥无碎屑。尤应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此外,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经常用热水擦澡,擦背和局部按摩,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
若肾衰竭患者已出现褥疮,皮肤感染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局部可辅以红外线或立灯照射,使创面干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创面肉芽组织的健康生长。照射时,随时观察局部情况,已防烫伤。
慢性肾衰的诊断
反映肾功能的主要检查指标有以下几种:①内生肌酐清除率;②血尿素氮;③血肌酐;④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⑤尿比重;⑥尿渗透压;⑦尿酚红排泄试验等。
其中以前3种最为重要。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肌酐的指标主要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慢性肾衰的贫血是由肾实质损伤所导致的,其程度与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相平行。而尿比重、尿酚红排泄试验、尿渗透压是检查肾小管功能的主要指标,直接反映肾脏的浓缩功能。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缓慢出现的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也就是说只要能引起肾脏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或局部病变最终都能发展到肾功能衰竭),主要的表现就是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导致肾脏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比较复杂,在原发性肾脏病中,最常见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占慢性肾功能衰竭总发病率的半数以上(约50--70),慢性肾盂肾炎约占四分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动脉硬化等;继发性肾脏疾病中,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痛风性肾病等。
慢性肾功能衰竭按照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分为四期,第一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临床中以血清肌酐在133--177为诊断要点,这一期可能患者没有症状);第二期,是氮质血症期也称肾功能不全期和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此期的血肌酐一般在186--442;第三期为肾功能衰竭期,Cr在451--707之间;第四期,尿毒症期,Cr超过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