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耕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出生年月:1969年5月
性别:男
籍贯:江苏 宿迁
1987-1991,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大气环境学,获学士学位;
1991-1994,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大气物理学,获硕士学位;
1998-2001,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获博士学位;
2003-2005,在日本筑波大学生命环境研究科从事博士后研究。
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大气环境学,空气污染机理、模拟与调控对策;
(2)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3)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
(4)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数值模拟;
(5)环境综合管理,环境系统模拟与调控;
(6)能源与环境
主要论文[1] WANG Qin’geng, HAN Zhiwei, WANG Tijian, ZHANG Renjing. Impacts of biogenic emissions of VOC and Nox on tropospheric zoon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ionment. DOI : 10.1016/ j.scitotenv. 2008.01.059. (in press)
[2] WANG Qin’geng, HAN Zhiwei, WANG Tijian, HIGANO Yoshiro, 2007. An Estimate of Biogenic Emiss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during Summer time i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14(1): 69-75. DOI: http://dx.doi.org/10.1065/ espr2007.01.376.
[3] WANG Qin’geng, GU Gang, HIGANO Yoshiro, 2006. Towar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challenges in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Lake Taihu Basin in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7(5), 579-588.
[4] WANG Qin’geng, HAN Zhiwei, HIGANO Yoshiro, 2005. An Inventory of nitric oxide emissions from soil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35, 83-90.
[5] WANG Qin’geng and HIGANO Yoshiro, 2004. Current Situations and a way out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drainage basin of the Tai Lake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the 4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Japan Section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Sep.11, 2004, Waseda University, Japan.
[6] LI Zongkai, WANG Tijian, WANG Qin’geng, JIN Longshan, 1997. The investigation of regulatory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 used in China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some other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8(3-6), 796-805.
[7] 王勤耕, 夏思佳, 万祎雪,金龙山,2008. 当前城市空气污染预报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新思路,环境科学与技术,(in press)
[8] 万祎雪,夏思佳,王勤耕,2007:贝叶斯网络在环境综合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7(5): 105-108.
[9] 王勤耕, 韩志伟, 雷孝恩, 2002. 当前对流层臭氧数值模式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气候与环境研究,7(1),42-48,2002.
[10] 鞠丽霞, 王勤耕, 张美根, 雷孝恩, 韩志伟, 2003, 济南市城市热岛和山谷风环流的模拟研究, 气候与环境研究, 8(4), 467-474.
[11] 王勤耕, 李宗恺, 陈志鹏, 2000. 总量控制区域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 20(1): 68-72.
[12] 王勤耕, 吴跃明, 李宗恺, 1997. 一种改进的A-P控制法, 环境科学学报, 17(3):278-283.
[13] 王勤耕, 李宗恺, 1996. 城市大气污染排污负荷优化分配模型, 环境科学学报,16(4): 442-449.
[14] 王勤耕, 李宗恺,1995. 我国中小城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研究,环境科学进展,3(6):9-17.
[15] 王勤耕,200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In: 陆书玉等编著: 面向21th世纪高等学校教材《环境影响评价》第五章(pp.102-144),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北京.
[16] 王勤耕,金龙山,夏思佳,2007. 中国东部地区VOC和NOx和生态源对对流层O3的影响. In: 俞学曾主编《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十四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 pp. 111-116. 2007年10月. 昆明。
[17] 王勤耕,李宗恺,陆根法,2000. 总控制大气污染源排污权的分配方法, 大气环境科技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pp.182-186,2000.10.昆明.
[18] 王勤耕,李宗恺,1999. 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第六届海同峡两岸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中),pp.649-655, 1999.12,高雄.
[19] 韩志伟, 杜世勇, 雷孝恩, 鞠丽霞, 王勤耕,2002,城市空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及其应用,中国环境科学, 22(3), 202-206.
[20] 王勤耕,2001.《中国VOC和NOx陆地生态源及其对对流层氧化影响的数值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21] 王远,陆根法,王勤耕,钱瑜,陈金龙,褚桂明,曲新华,2000. 污染控制信息手段—镇江市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6), 528-531.
[22] 吕百韬,陆根法,王勤耕,1999。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排污行为调控力度的定量化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1999,19(4), 369-372.
[23] 吴长年, 凌虹, 王勤耕, 万玉秋, 罗轶群, 吕路, 张宁红, 郝英群, 1999. 苏州市区空气污染对园林香樟、枫香植物生长的影响,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 12(1), 27-28.
[24] 朱庚富, 林成安, 王勤耕, 金龙山, 王体健, 1998. 区域火电规划SO2环境影响、环境容量预测及控制对策研究, 中国电力,6.
[25] 吴长年,周庭序,王勤耕,唐亮,刘广民,1998. 概述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998, 34(6), 754-762.
[26] 吴长年,周庭序,王勤耕,唐亮,刘广民,凌虹,1998. 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对策.高校地质学报,4(2), 205-211.
[27] 吴跃明, 张翼, 王勤耕, 郎东锋, 1997. 论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环境污染与防治,19(1), 20-23.
[28] 汪小钦, 王体健, 王勤耕, 1996, 四种边界层参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南京大学学报 (地学专辑), 32, 72-76.
[29] 周斌,钱新,王勤耕,张玉超,殷福才,高非线性水质模型参数最优化估值的改进遗传算法实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3, No.4, 377-388, 2007
科研工作(负责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的科研项目)
[1] 2007-2009: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大气污染预报技术研究(BS2007053),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
[2] 2006-2011: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课题3:气溶胶释放、转化、输送及区域灰霾形成、变化机制(2006CB403703),973计划重大项目;
[3] 2007-2009: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课题7:大气复合污染的区域调控和决策支持技术(2006AA06A307),863计划重大项目;
[4] 2006-2007:上海市杭州湾北岸化工石化集中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上海市环保局;
[5] 2003-2006:华东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大气氮素输入的定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2002-2005:中国-加拿大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7] 2001-2003: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苏州市环境保护局;
[8] 2001-2002:江苏省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对策研究,江苏省科技厅;
[9] 2000-2001:西电东送南部火电规划项目酸性排放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控制对策研究,国家电力公司环境科学研究所;
[10] 1999-2001:济南市空气污染预报研究,山东省科技厅;
[11] 1998-1999:江苏省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技术方法研究,江苏省环保厅;
[12] 1996-1999:城市生物气溶胶污染及其输送、衰变和沉积试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3] 1998-1999:火电厂SO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控制对策与环境政策研究,国家电力公司;
[14] 1998-1999:华北电网火电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SO2控制对策研究,华北电力公司;
[15] 1997-1998:华东电网典型地区火电规划大气环境容量预测及SO2控制对策研究,原国家电力工业部;
另外,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各种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十多项。
获奖情况[1] 1998: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1996:华东电业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3] 1996: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 1996:南京大学苏州新区奖教金二等奖
[5] 1998:南京大学奖教金单项奖
[6] 2000:中国环保(香港)教研奖三等奖
[7] 2007:南京市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
社会工作[1]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
[2] 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委员;
[3] 国际地域学会(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RSAI),会员;
[4] 浙江省长三角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5] 国际学术期刊Letters in Spati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LSRS)(Springer),编委
教学工作曾多次讲授《环境地学》、《环境规划》、《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环境系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本科生课程。近年来,主要承担《大气环境学》、《能源与环境》等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