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中国电信资费真正破冰的一年,无论是运营商资费套餐的清理、单向收费政策的全面实施,还是SP资费的透明化,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唯一不足的是:公众普遍反映的漫游费、月租费调整不大。中国移动发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上半年营业额为1665.8亿元,净利润达379亿元,同
比大幅增长25.7%,平均每天净赚超过2亿元。数据证明,在资费调整的大背景下,运营商的利润并没有降低,反而因为用户话务量的增加而继续走高。但与运营商一脉相承的SP领域却成了重灾区,TOM、空中网、掌上灵通等财报纷纷告急。
运营商资费简约化
信产部和发改委在2007年上半年为电信资费定下政策基调:积极推进移动电话单向收费,在整体资费水平逐步降低的前提下,全面实现单向收费;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费,下调国内漫游费价格上限,允许企业自主向下浮动;进一步清理套餐资费,要求电信企业简化套餐形式,提高透明度。显然,两大部委的铁腕政策为资费的全面下调提供了保证。
套餐资费政策一直被用户诟病,多数消费者反映:套餐计算过于复杂,不同套餐难以取舍。9月13日,信产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自6月份起,各省市在电信资费套餐清理过程中,超过4万个夸大优惠、资费不透明等套餐得到清理。套餐数量下降超过80%。其中四川省由清理前的18402个,减少到11864个,减少率达到35.5%;福建省共清理电信资费套餐2788个,下降83.9%;内蒙古清理资费套餐466个,迁出用户16294户,停售套餐843个。神州行大众卡、如意通等存在网内外差别定价的套餐被彻底取消。
套餐之外,2007年上半年单向收费全面拉开序幕。中国移动在上半年相继推出了“全球通畅听99套餐”、“神州行打听王计划”、“动感地带动听计划”,三大业务品牌全部向单向收费转轨。一位媒体同行告诉本报记者,他平常以接听电话为主,单向收费后,每月话费降到了100元,而过去在300元左右。
不过有专家透露,月租费和漫游费短期内难以出现较大松动。无论是一般家庭30元左右的固话月租,还是手机的月租,都存在着消费者与运营企业意见上的分歧。以固话为例,用户占用了固话资源,但不使用就不交费,运营商收不到钱,运营商认为这使得不同用户间存在不公平性。而漫游费更是个老话题,不过主管部门信产部已经有调整漫游费的想法,今年5月份,信产部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手机用户调查问卷,征求对国内漫游费上限标准的意见。对此,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认为,漫游费的成本几乎为零,但如果取消,不同地区间资费存在差异,“蹿号”的现象无法约束。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表示,去年国际漫游和国内漫游业务资费分别下降超过45%和20%,今年漫游资费将继续下降。
SP资费全面整顿
一面是话音资费的全面走低相比,一面是一直让消费者头疼的SP业务如乱扣费、陷阱资费等也得到了治理。近日,国内众多SP发布了2007年中报,业绩普遍下滑。
回顾历史,2001年前后,在互联网行业盈利模式不明带来的摘牌强大压力下,当时的门户网站通过提供电信增值服务迅速找到赢利点,业绩连年上升,随后跟进的SP行业发展一路狂飙。但是,当年粗放、暴利、高速和无序发展的时代已成历史。
SP自形成产业规模以来,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2004年的央视3.15晚会上,SP产业以一个不讲诚信的公众形象出现。从2002年到2003年,先行进入市场的SP经历了一个赢利的黄金时代,由于行业监管的缺失,消费者信息掌握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行为的不理性,一部分缺乏自律的SP设置消费陷阱,导致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场信用危机之中。
2007年有关SP监管的紧箍咒政策不断下发:“SP资费和收费专项治理”、2007年“十部委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等。“面对监管风暴,一些诚信不足的小SP被剔除出局,众多SP企业也不得不砍掉其利润丰厚但不合规定的业务,由此造成了短期的经营业绩下滑。”一位SP企业人士对记者分析。
无论是二次确认还是资费明示,都表露出政府部门不断加强监管的态度。这也使SP在盈利上越来越依赖于产品和服务实力,违规操作的SP为监管所不容,也将被消费者所抛弃。手机用户经过多年的体验使用,显然已经熟悉了增值业务,成为理性的用户群体;而新的业务流程使得消费者完全可以对电信增值服务货比三家,甚至免费试用,最后再进行选择消费。经过多年的发展,SP已经形成一个系统的的产业链。同质化的内容,激烈的行业竞争,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减。市场仍将不断洗牌。产品创意、营销策略和运营能力将成为SP们在未来竞争中的核心优势所在。而从消费者角度看,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价格下降,用户将有可能以低价甚至免费享受到一部分电信增值服务。
有专家表示,SP上半年财报的不尽如人意是必然的,电信增值服务行业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遇,依靠实力规范经营的SP,从长远上看其业绩还是会快速回升和持续增长。而且,SP资费上的整顿与电信资费透明化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未来中国电信资费包括话音和SP增值业务费用,将有望继续下调,降价的空间仍不小。(曹增光)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