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捷报频传:绕月探测工程稳步推进、歼-10战机公开亮相、秦山二期核电站通过国家竣工验收、船舶工业完工量与利润大幅增长、集成电路核心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国防科技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进展顺利,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显著进步,民品收入再创新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历史证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首先产生或应用于国防科技领域,对当代社会影响巨大的许多高新技术都是由国防科技项目演变发展而来。我国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国防科技创新对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共和国成长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张张“王牌”。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工电子六大行业,包括若干参与国防科技建设或为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产品配套的企业,拥有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和数十万科研人员,自主研制了多项先进武器装备,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06年十一大军工集团实现年利润总额超过200亿元。在此雄厚基础上形成的国防科技战略,为整个国防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坚实的科技和工业支撑。
军民结合促进军工经济与市场经济融合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符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总要求。
国防科工委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已经逐步形成军民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体系。由此,国防科技工业逐步建立起与武器装备建设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创造性地实现了军工经济与市场经济融合。
因歼-10战机扬名的中航第一集团成飞公司,是我国设计、研制和成批生产歼击机的特大型航空制造企业,同时也是世界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的重要供应商。截至2004年,成飞为空客生产交付A320后登机门400架份以及机身油箱、各类组件等,累计创汇上亿美元。
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充分利用军品生产中所积累的管理、技术、人才优势,全面发展汽车、摩托车、光电等主导民品,培育出长安、嘉陵等驰名商标。
2005年,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生产的汽车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四,摩托车销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销量居世界第一。
据悉,世界发达国家的军事装备技术中,85%%采用军民两用技术,纯军事技术只占15%%。“十五”期间,我国军工民用产业的总体规模不断增长,民用产值和民品销售收入分别达到年均增长20.17%%和22.07%%。“十一五”期间民用产业的发展目标提出,民用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民品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
转型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整体升级
200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确定了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时期发展战略。该战略基本内涵是:体制机制由计划经济为主转向更多地采用市场手段,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设模式由任务型转向任务能力结合型,不仅要保障国家重点任务,而且要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发展由跟踪仿研型为主转向自主创新型为主,努力掌握支撑武器装备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推进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集约化,加速机械军工向数字军工的转变。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为全面推进转型升级战略,国防科技工业将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模式、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推动实现军工产业和技术的整体升级。核工业要以核电发展为龙头,以核燃料循环为支撑,以核应用技术产业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航天工业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大容量通信卫星、新一代运载火箭为重点,加快发展民用航天。航空工业以支线飞机为重点,适时启动大飞机的研制,重视发展通用飞机、民用直升机和转包生产,初步实现民用飞机产业化。
另外,船舶工业要重点建设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设计和集成能力显著增强。兵器工业要用信息技术、新型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兵器工业,初步实现兵器工业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民用车辆、特种化工、光电和应急防护等产业,形成知名品牌,提高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电子工业要加强并着力提升电子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加大关键电子元器件和信息基础产品的工程化力度,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
维护世界正义与和平的重要力量
2006年4月2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状态轻型战斗机“枭龙”04架战机首飞成功。其先进的“蚌”式进气道、高度综合化航电和武器系统等大批高端技术令巴基斯坦合作方竖起了大拇指。枭龙飞机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实践自主创新、自主研制开发的成功典范。
国防科技工业在国际航天、原子能和军贸等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特殊战略性、安全性、保密性,以及对外开展合作与交流的特殊贡献,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世界正义与和平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在发布白皮书、国家政府间交流与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俄双向国家年活动以及出访来访等外事活动中,国防科技工业相关领域不断表明中国政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发展核、航天、航空等事业的立场、观点和政策,在国际社会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有力配合了我国外交工作大局的需要。
人才兴业战略打造大批年轻骨干
国防科工委提出“以人为本、着力创新、高端引领、促进发展”的人才兴业战略,同时制定了“十一五”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大师+团队”是国防科技工业各研发领域最常见的模式,在一批领军人才的带领下,在项目研发、技术创新的同时,培养出老中青搭配合理的人才梯队。我国航天系统通过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型号为依托,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创新型航天科技骨干队伍,奠定了中国进军世界航天高尖端领域的人才基石。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任务中,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中涌现出6名年轻的领军人物,表明我国新一代航天英才开始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挑起大梁。
据介绍,我国拥有直接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的各类科技人才约1万人,其中2/3是年轻人,许多技术骨干已走上关键领导岗位。据了解,飞船、火箭试验队中35岁以下的占80%%,副主任设计师以上人员平均年龄32岁左右。从发射场到着陆场,工程其他系统的关键技术岗位上也不乏20多岁的骨干。
国防科工委有关人士表示,“十一五”期间,国防科工委将把院校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尤其要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创新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切实加强院校建设,培养与建设强大的国防科技工业形势任务要求相适应的科技人才。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