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7日下午,“遥远的乡愁——杨弦北京首唱会”记者见面会在北京钱粮胡同32号咖啡馆举行。“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台湾音乐人苏来与众多记者相聚一堂,畅谈民歌往事。
据介绍,杨弦将在9月29日的首唱会中演唱十余首歌,包括《乡愁四韵》、《回旋曲》、《民歌》、《民歌手》、《带你回花莲》、《两相惜》、《渡口》以及2005年在台湾举办的“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主题曲《岁月》。对于台湾民歌爱好者来说,这是一场难得的相遇,甚至有外地的歌迷专为杨弦赶来北京。
杨弦此次来到内地,并未随身携带吉他,现场使用的两把吉他均有着特别的意义:古典吉他来自于内地音乐人同时也是吉他高手的周迪,为了支持杨弦首唱会,他借出每天都离不开的心爱之物;民谣吉他来自于苏来的友情支援,这把吉他陪伴苏来二十多年,一路从台湾带到北京,这次将陪伴杨弦踏上北京的舞台。
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苏来,但提到他在民歌时期创作的《月琴》、《你的眼神》、《浮云游子》、《偈》,均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在版税制度尚未建立的1980年,苏来与李寿全、李建复、蔡琴、许乃胜、靳铁章成立“天水乐集”,首开台湾独立制作唱片的音乐工作室先河。因为文笔出众,苏来还曾担任已故歌手薛岳《机场》专辑企划,多次为李亚明、郑怡等人撰写文案,同时也为童安格等歌手写歌。天水乐集之后,苏来陆续推出《让我与你相遇》、《梦的丝路,不能言语》、《狂爱之徒》、《大火》等个人创作演唱专辑。
杨弦虽然很早就离开台湾,但对民歌的发展却一直很关注。1982年,杨弦回到台湾照顾生病的母亲,在病房中经常听的就是苏来写给郑怡的《微光中的歌吟》。苏来也曾去杨弦在美国的家中拜访,因为这些缘份,苏来在1986年写出《给远方游子——冬夜怀杨弦》,感怀已经消失的理想年代。
不以音乐为谋生手段,许多民歌手没有真正进入歌坛,其中包括最早加入也最早退出的杨弦。经历从民歌手到音乐人、广播人的漫长过程,苏来也决定远离音乐,因为,他始终无法真正参与到唱片商业运作当中。
时代变了,变得我们都很难接受。回顾以往,民歌更像是学生们自发的校外活动,为录一张唱片,大家可以练唱三个月——如今不可能有这么傻的制作人,也不再有这么傻的歌手,即使他们想这么傻,也不可能有愿意陪着他们一起犯傻的唱片公司。
商业运作对创作的伤害,不知多少年才可以挽回。
多年来致力推动民歌发展的陶晓清曾经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那个时代的歌手也都不再唱民歌了。”
只有在现实匮乏的状况之下,人们才会提倡某种东西。随着民歌30系列活动在台湾展开,不同世代的民歌手再次唱响民歌,影响力直达海峡对岸,胡德夫、叶佳修、王梦麟、黄大城、齐豫、蔡琴、潘越云、南方二重唱分别在内地开唱,很少公开演唱的杨弦也拿起吉他现身北京,民歌仿佛回来了。
《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纪录片中有一个画面,买不到票的一万观众冒雨坐在广场上,妈妈带着自己的小孩,跟随大屏幕一起边唱歌边流泪。
杨弦曾在《民歌手》中唱道:“我是一个民歌手”,这份骄傲的自我认同,影响多少年轻人走向音乐之路,加入到民歌的队伍。
多年之后,苏来则说:“原来不管我们后来做了什么,去了哪里,和谁恋爱,与谁成家,我们依旧是那民歌的小孩。”
三十年后,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发起人杨弦跨越遥远的乡愁,怀着依旧年轻的心,再次重温年轻时的激昂之情。期盼那份单纯的音乐理想,也可以随着杨弦、随着民歌一起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