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8日电(记者 冯卫东)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今天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三位科学家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此殊荣。这些突破性的发现为发展“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
“基因靶向”技术可允许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灭活或修改小鼠的特定基因,使实验鼠体内的一些“不活跃”基因失去作用,从而发现这些基因的实际功能,研究这些基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利用该技术,科学家在小鼠的胚胎干细胞中引入特定基因进行修饰,将这些细胞注入小鼠的胚胎后,从该胚胎出生的小鼠和其它小鼠繁殖的后代将产生基因变异。科学家希望借此发现人类一些疑难杂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原因,并最终找到治疗途径。
使用该方法进行基因修改后的第一只小鼠于1989年问世。诺贝尔奖委员会说,使用该技术,目前已经对小鼠身上1万个多个不同基因进行了研究,这大约是啮齿类动物拥有基因的一半。
“基因靶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其对了解基因功能的影响及对人类产生的效益仍将持续很多年。已被广泛使用的该项技术有助于科学家利用小鼠研究心脏病,糖尿病,癌症,囊性纤维化和其他疾病。
卡佩基今年70岁,出生于意大利,目前在美国盐湖城的犹他州大学工作。史密斯现年82岁,出生于英国,目前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工作。埃文斯66岁,目前在英国威尔士卡的夫大学工作。这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得主感言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8日电当地时间10月8日早晨,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向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得主分别通报了获奖消息。
3位获奖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马丁·埃文斯都表示非常兴奋,但反应并不完全相同。
在稍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卡佩基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打电话时,是(美国当地时间)凌晨3点,自己睡意正浓。他说:“打电话那个人非常严肃,因此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真的。”
史密斯对获奖“非常满意”。他表示,进行基因研究20多年后,相当高兴能“在这一水平上(诺贝尔奖)得到认可”。
埃文斯说,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知道获奖消息后,他打算改变周一的原定计划,好好庆祝一下。他原计划周一为女儿打扫房间。
得主小传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8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人马丁·埃文斯,因为他们在改造活体内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卡佩基1937年出生在意大利,后获得美国国籍。卡佩基196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他除了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外,还担任犹他大学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教授。卡佩基因在“基因靶向”技术的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而成名。
史密斯1925年出生在英国,后获得美国国籍。史密斯1951年获得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工作。他一开始主要进行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后转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在差不多60岁时,他开发出了可关闭活体内特定基因的技术。史密斯和卡佩基几乎同时对“基因靶向”技术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培育出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小鼠。
埃文斯1941年出生在英国,1963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获得解剖学和胚胎学博士学位。1978年,他返回剑桥大学工作。3年后,他和同事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为“基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如今,埃文斯在英国加的夫大学担任哺乳动物遗传学教授。
近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主要成就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以下为2000年至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马丁·埃文斯
奥利弗·史密斯
马里奥·卡佩基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