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舰开工没开工还是未知数,但是准直升机航母已经已经在大海上撒开了欢的跑了,这就是按照军民两用双重设计的集装箱船。
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客观的说,我们的军工设计捕捉国际装备发展动向的嗅觉还是蛮灵的。
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军征用了“大西洋运送者”号,改装成直升机和垂直起降战机的运输舰,获得了良好的实战效果。1.8万吨级的“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经过10天的改装,就运载20多架飞机和其他军用物资起航,在1982年5月18日该船到达战区后,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就给两艘英国航空母舰补充了12架“鹞”式飞机和6架直升机。这次补充非常及时,如果阿空军一周击沉该船,战争的结局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英阿马岛海空战曾经是我军重点研究的战争,研究的结果为我海空军装备的发展提供了下一步的方向,集装箱船“军转民”的改装就是一个研究重点。当时在我国的集装箱船队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设计图研究,从中选择了进行了图上设计和理论数据的推演,确定了方案的可行性。
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直升机选型和战争需求,这些研究只是作为了一种积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台海局势的变化再次把“准直升机”航母的研制提了出来。
此时我们的工作就不是泛泛的进行,而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细致的要求,如船舶吨位、航速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指标,抗损能力也被提了出来。
英国的“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改装,仅十多天就完成了,铺设了一个起降平台,用集装箱搭成了一个简易机库。这样的改装虽然简单、快捷,但是隐患就是各项指标达不到军用船舶的要求,电子战能力弱、抗损能力弱。在海战中该船被一枚反舰导弹命中后就引发大火无法控制,最终沉没。
按照国防动员条例,被军方选中的船,在设计时除了要满足船东的要求,还要满足军方的要求;在投入使用后要受到监管,以备随时征用。
当然军方也不是狮子大开口,具备“准直升机航母“的身份、保持随时征用状态的船,保持在3、4艘之间,他们的吨位在1.5-4万吨之间,需要有20多节以上的航速,这样的要求是为了保证能够随舰队机动;同时,其他的方面如电子、补给、武器等设备的加装也是有设计方案、有布置空间。最新的设计要求是可以安放升降机,这样就可以设置甲板下机库,使得直升机的搭载能力从6-8架提高到12-15架。
军方认为在未来两栖登陆作战中,舰载直升机要提供两栖部队抢滩开始后的全程精确火力支援。目前舰炮火力和航空火力还不足以实现无缝的衔接,只能靠攻击直升机来弥补。
在没有准直升机航母之前,我军在跨海作战中存在直升机选型上的困难。大家都注意到在登陆演习中,往往是米-171型伴随两栖攻击车攻击,原因就是只有171的航程可以达到要求,Z-9的航程不足,即便是作战能力强于米-171也不能用。有了直升机航母,这个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当然,根本的解决还是WZ-10的出现。
WZ-10的杀手锏是红箭10毫米波制导导弹。对于武装直升机的优缺点,我们也是看的很透。对WZ-10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能够在5-8公里以外精确打击目标,这个距离可以避开最危险的地方轻便防空火器的攻击;可以“打了就抛”,毫米波主动制导就成为必然。因此,红箭10就成为WZ-10必须配套的装备。
毫米波制导导弹是“十五”期间的一个重点研制项目,估计已经获得突破。从另一个角度说,WZ-10一定要和红箭10一同出笼,否则,战斗力相比搭载红箭9的直9各型就没有本质上的提升。
在具体的战术应用上,在舰炮火力、航空火力开始延伸射击后,每架WZ-10携带的8枚红箭10就成为两栖攻击部队最直接的伴随火力支援。一艘直升机航母如果出动12架WZ-10,可以携带近百枚红箭10,可以压制岸滩防御之敌一个旅级单位。敌人的装甲旅、空骑旅均是WZ-10的作战对象。为了打击坚固工事,红箭10还有云爆攻坚型,可以精确摧毁敌坚固火力点。
凡事多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心得。目前我军似乎还没有大规模的征用行动,可以认为还没有大战的准备。而且,如果我军迟迟没有直升机航母成军,必然造成跨海攻坚火力不足,那么,网上流传的钳击台湾本岛的计划恐怕也是传说而已,逐岛攻坚恐怕还是我军的内定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