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7中国科普报告》(以下称《报告》)正式发布。
2006年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报告》聚焦全民科学素质,盘点2006年我国科普工作的开展情况。盘点的结果能客观地记载和分析我国科普领域年度发展状况,精确地提炼了年度工作特点,从而为我国科普工作的宏观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素描”。
科普经费投入加大
2006年,全国各级财政对科协科普经费的补助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据显示:中央、省、地、县四级财政对科协的补助中,科普经费总额13亿元,占财政补助收入的50%,比上年增长52%。其中中国科协财政补助的科普经费比2005年增长139%,县级科协财政补助的科普经费比上年增长25%。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省、地、县三级财政对科协的科普经费补助总额为6.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补助超过5000万元的省份有5个,浙江省已达6272万元。
财政补助的人均科普经费是指各地区财政对本辖区内每个公民补助的科普经费额。2006年的统计数据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各地区财政补助的人均科普经费呈增长趋势,尤其人均0.5元以上的增长幅度较大;二是人均科普经费高值与低值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高值是低值的31倍,其中上海、浙江、北京和福建的人均科普经费高于1元。
从地区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财政对科协补助的科普经费均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在各地区平均水平、人均水平上都有体现。如东部地区平均每个省份的科普经费补助是中部地区的1.98倍、西部地区的2.75倍。
“惠农兴村”惠及千万农民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科学素质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一点,“提高全民素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高农民的素质。”
2006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启动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主要内容和运作方式是:“十一五”期间,每年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称号,并由中央财政安排一定的转移支付资金,按照“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原则给予奖励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央财政首次对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实行转移支付。2006年,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确定为5000万元。
据初步统计,科普活动惠及到的农民每年超过819万人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推广了5854项(次)的新技术新品种,带动了19万户会员科技致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组织编译的少数民族语言科普教材达100余种,举办科普活动的受益者达800万人次。
科普活动“搬”上网络
2006年12月20日,中国数字科技馆上网运行。该网通过运用最新信息技术,摆脱了传统科普工作对时间、地域、方式方法的依赖,内容涵盖理、工、农、医、综合等各自然科学领域。
公众通过虚拟博物馆能了解到系统全面、丰富生动的专业科学知识,通过网络科普专栏理解当今国家重大科技事件、科技问题和公众热点话题中的相关科技知识。青少年可以在虚拟互动体验区中参与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增强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创新思维、信息沟通及动手能力。专业科普人员可以在科普资源库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图片、文字、音像、动漫等素材,组合创作新的科普作品。
学术规范图书受重视
目前,学术研究中的欺诈、剽窃以及造假等现象呈现上升的趋势。一种学术品格的形成,首先需要技术化的“学术规范”来引导与落实。针对目前的“学术诚信”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就引进出版了《诚实做学问———从大一到教授》。这本在美国大学广为流传的书,被奉为学术写作必需的工具书。该书意在指导研究生———从大一学生到教授如何合法而有效地准备“引注”,以避免剽窃和学术欺诈,取得真正的学术成就。该书罗列了各种形式的欺诈和剽窃行为,给出了判断是否欺诈和剽窃的标准,同时还按具体学科的要求,详细介绍目前美国各大学通行的几种主要“引注规则”,并配以大量“引注”例证。
市场化成科普物发展新趋势
打破领域局限、跨领域合作成为科普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中科院植物所在这个方面就做出了有益尝试。其利用自己在生物学领域研究的影响,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创办了《生命世界》。这个刊物以生命科学为主轴,延伸到所有相关领域,涵盖医药、卫生、植物、环保、旅游等。这种合作的好处在于,作为编辑,生命科学领域的教育家能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刊物内容中;中科院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和涉及未来的生命科学发展趋势讲座内容也对刊物有重要贡献。
这种新趋势的出现与目前我国科普宣传载体的市场化趋势紧密相连。目前在我国科普期刊市场上,《中国国家地理》已经占据了人文地理科普类杂志的重要市场份额。《牛顿科学世界》和《环球科学》作为专业科普类刊物,定位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百姓知识》则走平民路线,读者定位为中小城市收入较低的群体,力求语言通俗。
2006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趣谈天气》,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发现丛书”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X染色体的故事》等知识性科普图书因为角度新颖、针对性强、内容准确翔实也成为亮点。
而科技新闻报道中,大量环境、食品卫生、健康、保健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报道和信息成为科技新闻的报道内容。
■新闻缘起
近日,《2007中国科普报告》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自2002年组织研究编撰的第六部年度科普报告。报告的价值在于客观地记载和分析我国科普领域年度发展状况,正确地提炼年度工作的特点。
据介绍,《2007中国科普报告》在科普能力建设的章节,对政策、经费、机构、人员以及各类媒体、设施等设专题研究,根据数据采集的可操作性,探索对科普工作的评价体系,形成了科普政策、影视科普、网络科普、报纸科普、科普图书、科普大篷车等专题报告。研究显示出我国科普能力建设已经整体纳入国家规划,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出现持续稳定发展态势,并将依托《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四个重点工程,向规范管理、整合资源、促进共享的趋势发展。专题报告在研究方法上突出实证研究特点,采用文献检索、信息分析、资料整理、数据统计、比较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科普能力建设的状况。
■问题
科普读物仍不叫座
2006年科普图书市场排行显示,出现在排行榜中有分量的科普图书依然为数不多。而这为数不多的科普图书中,又以国外引进版图书为重,中国本土的科普图书畅销的比较少,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类图书方面,国内上榜的科普图书依然是凤毛麟角。
社科类、科技类图书同比增长速度显示,社科类图书同比增长超过了平均值,而科技类图书则明显低于平均值。事实上,生活类图书市场增长很快,同比增长超过了15%。科技类图书由于包含了诸如医学、工程技术、农业等专业类图书,这种专、深、细分的学术性科技出版物也细分和限制了读者群体。
科普期刊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一些过去曾拥有较大发行量并形成品牌的科普期刊,现在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如《科学画报》《青少年科技博览》等。我国每年新涌现出的不少刊物,大多是生活类、金融类、汽车类、电子类、英语教育类和时尚类的,而科普类的却很少。即使有为数不多的新科普期刊出现,其发展也困难重重,不少都在运行几年后改变定位,如2001年创刊的《探秘》,最初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为宗旨,运行两年后,改成了面向青少年的“全新时尚版读者文摘”的《阳光搜索》。类似的情况很多。
网络科普质量不高
2006年5月,中国公众科技网邀请科普专家对科普网站导航系统收录的452家科普网站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得分6分以上的科普网站共242家。而目前多数科普网站的水平一般,且建设重点放到了设计和技术上,对具有核心价值的科普知识及便于网站阅读的导航功能缺乏重视。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堪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状况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低于初中二年级教育程度,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二是就业前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本报记者 陈瑜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