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7日,由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主办,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关注贫困,行动起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冯.布朗(Joachim Von Braun),联合国农发基金总裁雷纳特.鲍格(Lennart Bage)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大会发来贺辞。共有28名部长级官员出席本次大会(其中国外10名、国内18名)。来自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4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国际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学者等约400名中外嘉宾在会议期间共同探讨全球领域的减贫问题。
大会选择在10月17日开幕,恰逢全球第1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1992年12月22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要求各成员国宣传和促进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工作,采取具体的扶贫行动。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目前,世界上仍有超过10亿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每人每天1美元标准之下。很多人甚至每天以不足半美元的水平过活,忍饥挨饿。大约8亿人处于食物不安全状态,或者因为食不果腹而不能正常劳动、健康生活。2000年9月,多国首脑通过了《千年宣言》,表明了各国致力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DG)的决心。MDG由八个目标构成,旨在解决与极端贫困相关的不同层面的问题——从经济贫困到饥饿、健康、教育、环境与性别问题。MDG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即首要目标就是“消除贫困与饥饿”,要在1990到2015年间使生活在1美元标准之下、遭受饥饿的人群减少一半。虽然人们为实现MDG下消除饥饿和贫困的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从全球范围看,除中国等少数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的成效还很有限。
在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消除贫困、普及基础教育等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已提前实现。在扶贫领域,截至2006年底,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148万,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0.7%下降到2.3%;在普及初等教育领域,小学净入学率已从1990年的96.3%上升到2005年的99.15%。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8%;在促进两性平等和赋予妇女权利领域,妇女受教育、就业及从政比率大幅提高,目前小学教育中的两性性别差异已基本消除,妇女占全部劳动力的45%,高于35%的世界平均水平;在降低儿童死亡率领域,2005年全国婴儿死亡率由2000年的32.2‰下降到19.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39.7‰下降到22.5‰;在提高产妇健康领域,产妇死亡率由53.0/10万下降到47.7/10万;在与疾病作斗争领域,医疗卫生设施和公众意识大幅提高,患病死亡率显著降低;在确保环境可持续性方面,主要环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国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16.55%提高到2004年的18.21%,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924平方公里。
此次大会的召开旨在为进一步唤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全面分析目标进展情况,研讨进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和实现目标的主要障碍,提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建议,切实推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同时展示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增进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对中国扶贫工作的了解,推动扶贫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大会在中国召开,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殊意义:首先,中国是目前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但是,发展也是很不平衡。因此,通过会议,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国扶贫开发的经验和成就,另一方面,也让国际社会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国扶贫开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让各方面对中国扶贫有一个全面、新的认识;其次,会议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减贫合作。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解决国内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努力推动着全球减贫事业的进程。此次会议的主题符合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主要精神。本次国际研讨会对于中国有关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和谐、关注民生,体现情系百姓、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
本次国际研讨会为期3天,分为“深入认识贫困及其后果”;“摆脱贫困与饥饿的国家发展战略、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以及减贫战略”;“不同国家和地区消除贫困与饥饿的政策与行动”;“不同机构在减贫中不断变化的作用”;“满足少数群体和边缘化人群减贫的需要”;“消除贫困与饥饿的方法、战略与治理方式”等6个议题。会有来自全球减贫与社会发展领域的80余位高级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学者等做精彩的发言。
来源: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