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第三次变轨的日子,随着变轨时间慢慢接近,心中不免思绪万千。
听说,我在国内引起了一轮“天文热”,人们不但对天文知识兴趣大增,还有不少“发烧友”直接架起了天文望远镜,每天对着天空看来看去。
更让我紧张的是,欧阳自远院士等122位国内顶尖专家专门组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说要“最大化地利用”我探测获得的数据。这些数据不光要向国内各个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提供,一年后还将拿出来进行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共享。
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肩负着这么重大的使命,我的压力能不大吗?
这时,科学家发来消息:“注意,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已经探测到你了,做好准备!”
我连忙收回神来。“将来的事暂时放下,好好完成这次变轨吧。”给自己鼓着劲儿,我做了几下深呼吸,闭上眼睛,在心里把事先预习的动作反复演练了几遍。
17时49分,耳边响起果断的指令:“开始实施变轨!”我调整姿态,全身绷紧,“呼”的一下向太空深处冲去。
12分钟后,科学家喜悦的声音传了过来:“18时01分,变轨成功!”他笑着夸奖我:“做得好极了!”
这算什么,我身上安装了13台发动机,力气大着哩。为了让我有足够的动力,科学家给我装了约1200公斤燃料。我问科学家:“我已经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了吗?最远能飞到离地球多少公里的地方?”
“这次变轨后,你的远地点高度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了12万多公里。”科学家说,“此前,我国飞得最远的卫星是探测一号,与地面最大距离约8万公里。明天这个时候你差不多进入远地点,那时就能创造新纪录了。”
这么说,明天我就能超越国内所有的前辈了!突如其来的喜悦让我有些忘乎所以。
“别光顾着高兴,当心耽误正事。”科学家提醒我,“你要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明天早上7点,我们还要打开紫外敏感器,并于1小时后进行紫外敏感器成像拍摄试验。”
“知道了,知道了。”我连声说道,“放心,一切服从指挥。”
科学家说得没错,今后的任务还多着呢。我收起高兴劲儿,把接下来几天的主要日程牢牢记在心里:10月31日实施“地月大转移”,进入奔月轨道;11月5日首次飞达近月点,“刹车”减速被月球捕获;11月7日进入离月亮200公里、周期127分钟的极月圆轨道。
那时,我就算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啦,大家就看我的吧!
来源:科技日报本报记者 付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