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日星期四今天的体验是全新的。
早上4点钟,我再次飞到离地球12万公里的地方,但跟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我继续向更远的地方飞着,到了18点,离地球已经有20万公里了。
在我眼里,地球已经越来越小。
“第一次飞这么高吧?”科学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怎么样,对那里的环境适应吗?”
“挺好的。”我伸伸胳膊,扭了扭腰,“没觉得有哪儿不对劲儿。”
“嗯,这个空间环境对你不会有什么影响。”科学家说,“当初我们设计时就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我向四周看了看,问道:“我的路线没问题吧?如果走错了,您可得及时提醒我。”
“目前为止,你的轨道控制得非常精确。”科学家赞许道,“这要归功于你昨天的表现。数据显示,你昨天的变轨非常成功,精度误差小于万分之四,远远优于轨道设计的精度要求。”
“瞧您说的,其实都是您指挥得好。”我嘴上谦虚,其实心里也挺美的。
“应该说,你的表现超出了我们的预计。”科学家很认真,“事先,我们根据分析和计算,为你安排了二到三次中途修正。按计划,第一次原本该在今天进行。不过这次修正已经取消了,从目前的状态来看,你完全能按时、准时地进入月球轨道。”
“那下一次修正大概是什么时候?”我问。心里想:如果不靠帮忙,自己能一口气飞到月球,大家一定会对我刮目相看。
“应该在11月2日,也就是明天。”科学家说,“这次修正幅度不会很大,我们会让你启动两个推力为10牛顿的小发动机,对轨道进行小幅调整。”
要是这样,不知还有没有逞能的机会。我暗自嘀咕。
“差点忘记告诉你,”他又说道,“明天,我们要启用青岛和喀什测控站新建的18米口径接收天线了,这可是专门为你这次旅行而建的。”
我乐了:“你们已经有那么多设备盯着我了,还嫌不够啊?”
“那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你的测控覆盖率和测控精度,我们还与欧空局开展了国际合作呢。”科学家说,“你还不知道吧,今天12时至15时,我们首次应用国际标准,与欧空局所属的空间操作中心、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站及库鲁站实现了联网。通过这些国际测站,我们接收到了你的遥测数据,并进行了遥测遥控、测距和测速试验,一切正常。”
“连外国科学家都在看着我?”我笑道,“被这样的天罗地网罩着,想跑都跑不掉啦。”
“在奔月途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等你到达月球轨道时,可不能掉以轻心。”科学家的语气慢慢严肃了,“你在环月前将经历9到10次的变轨,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昨天那次,再就是11月5日上午要进行的第一次近月制动,这是整个飞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很难吗?”我担心地问。
“不用怕,只是提醒你而已,其实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科学家告诉我,他们已经准备了很多预案。
“这次制动并非瞬间决成败,如果用时间衡量的话,即使向后推迟几个小时,我们也有办法让你进入环月轨道。”科学家自信地说。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自己的胆子怎么这么小,看来还得多多锻炼才行。
该休息了,明天还要进行首次轨道修正,可不能掉链子。那时,我能飞到多远的地方呢?现在说不上来,到时候再告诉大家吧。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