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正在“太空航道”中开辟一条新航路,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大的航天器紧随其后。中国已在开发包括火箭和宇宙飞船在内的各种太空交通工具来完成这一旅程。
中国官方星期三正式宣布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建造计划,与此同时,中国的航天专家也第一次公开提到了轮船运输的概念。
上个月,中国正式批准在海南建设第四个航天发射场。有评论指出,在南部建发射场将大大提高火箭发射的有效载荷。这一发射地点也提供了多条发射途径,从而可以避免飞越人口密集的地区。
这些评论都忽视了新发射地的一个最重要的优势——对中国其它地方来说的“可达性”。对于中国太空计划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新式大型火箭要从工厂运到这个新发射地时不再需要经过密集的铁路隧道了。这些火箭想做多大就可以做多大,因为可以用轮船把它们运到发射场。
迄今为止,中国长征系列火箭所用的元件体积都差不多——长15米,但直径不到2.4米。这一最大直径说明,这些火箭拆分后可以通过铁路线运到已有的三个内陆发射场。
但正在研制中的“长征五号”火箭就不同了。它的设计运载能力是现有火箭的3倍,能够达到欧洲“阿丽亚娜5号”和俄罗斯“质子”火箭的水平。它的舱体结构也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比此前中国制造的任何火箭元件都要大。已宣布的设计直径为5.4米——这显然是不适合长距离地面运输的。
中国的太空专家肯定已经发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把“土星”火箭的元件从沿海的制造厂运到沿海发射场时,轮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工厂和发射场从一开始选址和建造就是为了应用这种方式。
而与此相反,俄罗斯却选择在哈萨克内陆沙漠中建发射场。中小型火箭的部件当然可以通过铁路运输,但当莫斯科为了冷战的登月竞赛和后来的“暴风雪”航天飞机而制造超级火箭时,它就不得不在发射场再建造一系列工厂,还附带供工人和家属居住生活的一个城市,结果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来源:美国微软一全国广播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