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作为现代人眼中时尚和高贵的象征,正引领着现代消费潮流。自然,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珠宝展的举办,更是让期待心仪珠宝的人们急不可耐。然而,在影视大片中,珠宝总是与随时出现的江洋大盗密切相连。与影视大片中险象环生的盗窃场面相比,现实生活中的珠宝展防盗措施,更是成为历届展会中的重中之重。
11月1日,一年一届的中国国际珠宝展在北京举办。与往年不同的是,本届展会首次实行实名制入场。按照主办方的规定,观众一律凭身份证或护照登记入场,身份证与入场券上的电子编码不一致的观众将不得进入。有消息人士称,这是主办方精心策划的一场“防贼”策略。
“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主要目的是推动展会现场成交量,其中重要的一点正是出于安全考虑。”展览主办方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该工作人员表示,实名登记必须要求参观者出示有效身份证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给窃贼造成心理恐慌,起到防贼的威慑作用。
然而,事实总是与理论开玩笑,甚至是背道而驰。在珠宝展采访中记者发现,实名登记制度在展会中“防贼”功能的体现,并非设计者想象的那样完美。在珠宝展开幕第二天,记者在某厂家新闻发布会现场发现,有4至5个“伪观众”趁现场工作人员不备时,一哄而上偷走了签到处的礼品袋。参会的一位嘉宾因为怕拿不到资料,也参与了这场“抢劫”。
一位媒体朋友说,某厂家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幕,是对珠宝展“防贼”策略的一个反证,而观众在进入展馆前二次身份核对引来的争议,更让实名登记防贼“理论”显得有点苍白无力。记者发现,在展馆门口观众因为不愿意再次出示自己的身份证件,被现场保安拦在门外现象时有发生。观众情绪的不满,是二次身份核对的最大障碍。
针对实名登记“防贼”策略,山西科贝律师事务所北京分所的徐展勤律师认为,利用实名登记制度威慑盗窃分子,达到防贼目的至少存在两个方面误区。首先,身份证本身的真伪程度缺乏权威鉴定,从某种程度上给盗窃分子提供了使用假身份证的空隙,更有可能让犯有盗窃案件前科的惯偷混入展场。其次,保安人员参与身份证核对,有无合法权利和法律依据值得推敲。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只有公安机关才能行使该项权利。但如果是商业运营中的要约行为,则另当别论。他认为,实名登记如果脱离了公安机关的配合与证件的权威鉴定,防贼“过滤”功能将是纸上谈兵。
在展会现场,执勤的香河园派出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珠宝展实行实名登记制度是主办方自行决定的商业要约行为,与公安部门无关。在谈到实名登记防贼策略的功效时,该负责人表示,现代刑侦案件中讲究的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依靠实名登记可能会给盗贼产生心理威慑作用,而能否起到防贼作用缺乏理论依据,当盗窃案件真正发生时,实名登记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他建议,加大展会期间的宣传力度,提高参展商自身的防范意识、加强巡防力度和建立重点展位的监控系统,这才是有效降低展会盗窃事件发生的有效之举。
实名登记,让珠宝展在媒体面前着实火了一把,因为有“防贼”的外衣,更彰显了实名登记的魅力。但是,不管实名登记的防贼功效如何,至少它对目前展会参展、观展人实名数据库的建立起积极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