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1月11日电(记者王秀琼、冯昌勇)在11日召开的第18届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上,专家指出,传染性疾病是大熊猫种群安全目前面临的最重要威胁之一,加强对大熊猫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和研究十分迫切。
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和说,去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有9只大熊猫同时出现细菌感染,虽得到及时控制,但已敲响了大熊猫种群安全的警钟。
“许多食肉动物传染病都可在大熊猫之间传播,比如‘犬瘟热’,迄今为止都没有可以有效防止它在大熊猫身上发生的办法,其危险不容忽视。”张志和说。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站副站长杨旭煜说,近年来,四川省大熊猫种群快速增长,这一情况与圈舍扩建相对滞后的矛盾以及大熊猫主体旅游的发展,都加大了大熊猫感染和发生疫病的风险。
据杨旭煜介绍,四川省迄今已有人工圈养大熊猫176只,占全球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的85%。
张志和说,为避免大熊猫种群出现类似‘非典’、‘禽流感’的烈性传染病,应立即加强对大熊猫‘犬瘟热’等已知和未知传染病的监控、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队伍、设备和应急体系。
专家还表示,目前圈养和野外大熊猫的种群健康形势严峻,大熊猫种群遗传多样性亟待提高。
“大熊猫人工繁殖并不是越多越好,也要‘优生优育’,遗传多样性则是种群健康的重要指标。”张志和说。
据张志和介绍,圈养大熊猫保护在最初引入种群遗传管理之际,曾提出要建立数量达300只且遗传多样性合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目前全球圈养种群已达240多只,但大熊猫亲子鉴定工作却严重不足,大量熊猫的亲缘关系不清。
他说,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重数量轻质量”的繁殖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占上风,繁殖力强的个体往往要多次配种,以尽可能多地产生后代。
他建议,管理部门应在各保护单位间建立长期多赢的机制,以加强种源和基因的交换合作,并通过抢救野外大熊猫或取其精液等方式从野外引进新的种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魏辅文提出,应当对野外和圈养的大熊猫小种群采取迁地保护、放归等方式进行干涉,以保护其种群健康不受威胁。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