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考队百余人已经出发奔赴南极,本月底,美国科考队也要赶赴南极。环球时报刊文说,南极这个世界冰点似乎一下子成了热点。
南极会是一块凈土吗?美国《时代》周刊曾在1990年1月用这个话题作为封面故事,掀开了在20世纪最后10年对南极未来命运的又一次讨论。当时受访的学者们很多都对这块暂时静默的冰天雪地最终躲避不开人类的极度开发而感到忧虑。但多数人还都认为,基于技术上的障碍,人类开发南极的步伐应当不会走得太快。然而就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学者们当年的预测就已经显得太过保守了。
俄美科考队相继出发英国发起又一场圈地运动
2007年初,当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2006年世界十大旅游胜地排行榜时,南极出人意料地名列第二。曾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而如今,访南极正由难变易,近来,南极更成为大国纷纷进发的目的地。
11月6日夜间,俄罗斯第53次南极考察队乘船奔赴南极。考察船上载有102名考察队员、70名水手,以及白俄罗斯的考察队代表。他们要去南极继续建造上世纪80年代因资金短缺而停建的两个基地。这是在中断16年后,俄恢复在南极洲太平洋扇形区的综合性考察。
美联社报道说,华盛顿大学本月底也将派出一支考察队,前往南极考察南极洲的地理形成。他们将在距离南极极点约400公里的地方建立大本营。美国考察队明年将再次前往南极,搜集地震仪数据,同时安装其他设备。
想要在近期去南极的,远不止科考队。已宣布将在11月访问南极的,还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智利总统和挪威首相。静寂的土地上似乎又悄悄开始了圈地之争。上月中旬,英国宣布要向联合国提交对南极半岛附近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主权申请。智利上月底不但宣布将提出对南极的领土要求,还计划追加明年的南极特别预算,并决定重启在南极的海军基地。俄罗斯外交部则发表声明说,俄反对任何以单边领土要求为基础瓜分南极洲的做法。法国媒体在报道时一再强调,英国发起的抢夺南极的举动简直就像发起了又一场圈地运动,并且让人感到这个当年的海上帝国又一次想在这个新世纪,不择手段地抢夺尚未开发的人类资源。不过,欧洲国家也不忘积极争取在南极的地位。挪威和法国就分别公开表示在南极拥有主权区域,并且不排除未来效仿英国向联合国递交主权申请报告。
为什么要去南极?
南极究竟有什么魅力呢?首先,南极丰富的资源令各国心动。目前在南极已发现的矿产就有220多种。据已有的地质数据和测算,在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床,煤、铁和石油的储量均为世界第一。南极洲还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淡水库,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南极洲沿海是世界上产磷虾最多的海域。如果每年捕捞5000万吨磷虾,估计不会破坏南极周边海域的生物链,而目前全世界的年捕鱼总量约1亿吨。南极区域的水道航运前景也是抢滩南极的这些国家的另一个目标所在。如果未来的航线能够纵贯南美和欧洲,那么有航运权的国家无疑将获得丰厚收益。
正因为南极如此重要,南极主权纷争也由来已久。英国第一次要求南极主权是在1908年。当初正式对南极洲提出主权要求的7个国家中,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挪威等4国互相承认各自要求,而阿根廷、智利、英国3国要求的领土互相重迭。到了1940年,这7个国家依据各自所提出的所谓发现论、占有论、扇面论自行决定对83%的南极大陆实施瓜分,只剩下西经90°到150°预留给了另一个对南极土地同样关注日久的国家美国。经多次协商,1959年12月,阿根廷、智利、英国等12国签订了《南极条约》,规定南极洲仅能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条约禁止各国在南极地区从事任何军事活动,如建立军事基地和军事堡垒,实施军事机动,试验任何类型的武器。迄今已有46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不过,《南极条约》只暂时冻结了各国的领土主权要求,附属于领土的诸如大陆架等方面的权利则没有界定。眼看《南极条约》签订50周年纪念日就要到来,联合国将对该条约进行修订。所有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都要在2009年5月13日之前提交报告。
想待在南极并不容易
南极洲这片地球上最孤独的大陆,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国家领地、常住居民和土著居民的大陆。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与中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万公里。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4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
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南极大陆98%的地域被一个直径为4500公里的永久冰盖所覆盖,其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约4800米。冰盖使南极大陆的海拔,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亚洲大陆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若冰盖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大约60米。不过,由于冰盖是以永久固态方式存在的,加上南极大陆降水极少,所以这里又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素有白色沙漠之称。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南极洲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摄氏度。截至目前,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89.6度,这是1983年7月在新西兰南极观测站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将是一片冰晶。
南极也是世界上风暴最频繁、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平均每年有300天刮8级以上的大风,12级以上的暴风是家常便饭。法国迪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而它的破坏力相当于12级台风的近10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强的风。因此,南极又被称为风极。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每秒35米的暴风雪,从此再没有回来。直到1967年2月9日,他的保存完好的尸体在距站区4.2公里处被发现。
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无疑充满了艰辛。英国探险家库克在1772年驾船环南极航行,拉开了人类南极探险的序幕。1820年被认为是发现南极洲的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是挪威科学探险家阿蒙森一行。1911年12月14日,他们设立营地并设置天文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确定出南极点的平均位置,并垒起一堆石头,插上雪橇作标记,挪威的国旗也在此飘扬。阿根廷是世界上最早在南极建立永久性据点和考察站的国家。1904年2月22日,一批阿根廷军人和科学家在南极开始兴建奥卡达斯基地。此后约40年,阿根廷是世界上唯一在南极建有永久据点的国家。这也成为阿根廷主张南极主权的重要证据之一。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其中常年科考站有50多个。大多数国家的南极站都建在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夏季露岩区。
南极争夺显示出人类的焦虑
一位研究极地问题的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国家要去南极虽然不需要谁批准,但也要遵循南极地区的国际性条约。此外,南极也不是任何国家想去就去的,只有相对发达的大国才有去南极的可能。实力雄厚的大国在南极建立的考察站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早,二是站点多,三是靠近中心地带,占据了好的地理位置。一些国家凭借自己早期开展南极考察的优势,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显示其对南极的主权要求或潜在的主权要求,如利用飞行器在考察中遍撒国旗等。
中国一位国际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世界上似乎又兴起了争夺南极的浪潮,人类资源短缺感的加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些国家不太理会国际法,硬要冒头宣称对南极拥有一定的控制权,想占个先声夺人的优势,客观上给南极问题造成了一些火上浇油的影响。最近俄罗斯的整体外交态势有一种声张自身力量的表现,在南极问题上也做出了一些动作,像它宣称要在东方湖采取某些行动,而东方湖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国际科学界的共识是先不要动它。
这位专家说,不管怎么样,截至目前,人类在南极开展的活动还只限于科考,军事用途的活动是被严格禁止的,自然条件令人类还不能有什么经济活动。哪个国家要想在南极圈一块地提出领土要求,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毕竟有《南极条约》摆在那,别的国家也坚决不会答应,特别是某些大国要是真做点什么事,肯定会引起其他大国和国际社会强烈的连锁反应。大国纷纷去南极,表现出了各国对资源紧缺的焦虑,这不假,人类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争夺资源的战争,但人类文明已进步了很多,对自身行为的管理控制能力有了不小的提高,因南极而引发极端的冲突行动,恐怕是不大会的。
中国如何保证南极话语权?
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11月12日将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十一日,已旧貌换新颜的雪龙号身披红装,停泊在首次投入使用的极地科考船专用码头边,工作人员正在往船上搬运科考队员日常生活必需品。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水平的提高,是中国保证南极话语权的基础
每年11月到来年3月短暂的南极夏季,是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11月12日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
任务最多的一次南极科考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五号沟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中国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整修一新,原先黑色的船体换成了国际科考船通用的桔黄色,船身醒目地标上了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英文缩写CHINARE。
据介绍,这次科考队从国内出发的考察队员共188人,加上目前正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越冬的30名队员,共218人,是除我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外,考察人数最多的一次。
一支来自宝钢、中铁建等单位30多人的精干的建筑队伍,将随同科学考察队一起奔赴南极,执行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更新改造任务。
本次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在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测量。考察队将执行37项科考项目、10项后勤保障改造项目,是历届南极考察活动中任务最多的一次。南极插旗竞争激烈
目前世界公认竞争最激烈的三块资源宝地分别是:海底、月球和南极。为了在南极问题上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各国纷纷千方百计地前往南极建站插旗。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每年赴南极的科学考察队有三四十支之多。据统计,截止2006底,《南极条约》缔约国已经发展到46个国家,在南极设有82个科学考察站,可容纳2500人左右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其中,阿根廷在南极共有14个考察站,为目前南极考察站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智利,共有9个考察站,此外,俄罗斯在南极建立了8考察站,位居第三,英国在南极有5个考察站。不难发现,这些国家都是对南极提出过领土要求的国家。
此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惠根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根据《世界南极矿物资源管理条约》的规定,各国在南极可开发时能够享受的资源份额将由其对南极科考事业的贡献程度来决定。因此,高举科考大旗,在南极站住脚、扎下根是必然的选择。杨惠根说: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虽然对南极的科考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在20年的迅猛发展中,我国在南极问题上的声音已经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从极地考察大国变为强国
中国从1984年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进入南极条约体系,到现在只有短短23年。
1984年至1990年,中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幷取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争得了中国对南极事务的合法权益,在国际南极科考领域迈出了第一步。
1991年至1995年,中国初步实现了由建站为主向科学考察为主的转变。
1996年至2000年,中国实施了南极洲对全球变化的反馈和响应为重大科学研究目标的计划,提升了在南极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
2000年至2005年,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形成了一船(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三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一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业务支撑体系和科研平台,这段时期的科考将中国与先进南极考察国家之间的差距缩短到零距离。
目前,包括第24次南极科考在内,中国正在实施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将极大地提升中国极地科学考察高新科技的支撑体系、实验手段和研究能力。
极地考察办公室驻智利代表处负责人李果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总结道:我们与一些发达的老牌南极考察国家还有不少的差距,不过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5年来,能力大有提高,有了新的目标,相比世界前列,还需努力快跑。
解密中国南极科考加油站
在中国与遥远的南极之间,位于智利的南极办起到了类似加油站的作用
在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出发时,远在太平洋对岸的智利,一位来自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已经为他们做好了经智利赴南极的一切前期准备工作。
科考队预计12月5日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如果天气情况比较好,24次考察队员将如期到站开展工作。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驻智利代表处(以下简称南极办)负责人李果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这个鲜为人知的代表机构,其实一直在中国的南极事业中从事着重要的幕后工作。
《国际先驱导报》:南极办何时设立?中国为何选择在智利建立南极办公室?
李果:驻智利代表处始建于1990年,这是因为我国在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后,人员进出南极的轮换、一些后勤物资的补给要依靠智利军方帮助完成。我国是北半球的国家,直接派飞机运送我队员是不现实的,考察船每年只能在南极夏季到达南极进行物资补给和人员交换及实施考察活动。一些考察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根据南极条约有关的精神,各成员国有义务为其他成员国的南极考察活动提供支持。智利在我建站的乔治王岛上建有空军基地,幷建有机场。根据1985年我们与智利的友好协商,智利空军协助我们安排运送考察人员,幷在南极冬季为我们安排后勤补给,因此,我们在智利设立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驻智利代表处。《国际先驱导报》:南极办平时主要干些什么呢?
李果:根据我国南极考察队的考察任务,联系智利有关部门,安排我考察队员进出南极;安排我国其他人员进出南极,安排考察站的物资补给,平时在智利保持与考察站的联系,如果考察站人员和设备出现紧急部长问题,负责联系智利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安排。
《国际先驱导报》:这项工作也不轻松吧?
李果:南极办要根据国内考察计划,分别联系智利空军、智利其他极地运输公司,安排考察队员在智利住宿,安排交通和飞往南极的机座预定,因南极气候多变,一般要经过多次协调和协商,最终队员是否能按期抵达南极,还要取决于天气。因天气原因队员多次在机场候机,甚至飞机起飞后因南极天气原因不能降落,返回智利的情况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到机场经过2次候机就能飞到南极的,已经算是好运气了。最差的时候,我队员因天气原因曾5次到机场候机,2次起飞后又返回智利。这都需要南极办和智利运输部门密切联系,确保我人员安全进入南极幷安全出南极。
南极不产任何食品,考察队的所有物资都需要通过空运或海运才能运到考察站上,以确保考察人员的生活工作需要。南极办要根据国内考察计划,在南极夏季联系智利海运部门,把主要的南极考察物资通过海运运到站上,南极的冬季,飞机航班非常少,且多不确定。南极办要随时主要飞机航班情况,安排补给,把考察队员需要的新鲜食品及时运送到站。同时,还要根据考察站的需求,把一些设备的备件和维修用品及时运送到站。
潘基文赴南极降温?
无论潘基文此行是否专为南极争夺战降温,一些国家对南极的争夺都会继续下去
作为首位登上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南极之行引人瞩目。
当地时间11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乘坐智利空军的一架大力神运输机,飞抵位于南极乔治王岛上的弗雷空军基地。
不要担心长时间的旅行和繁忙的活动会使潘基文一行受到黑夜的影响,目前的南极正处于一年中的极昼时期。在南极,潘基文与在南极冰盖上研究全球变暖影响的科学家面对面交流,他还访问了蒙塔尔瓦基地附近韩国、阿根廷、乌拉圭等国的科考站。
潘基文此行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他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在一个特殊的时刻,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场合。
潘基文访问引发猜想
英国外交部10月17日证实了英国《卫报》关于英国政府将向联合国提出南极洲部分海床的主权要求的报道内容,这一消息引起了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高度关注。此后,一些相关国家关于南极主权的争论甚嚣尘上。作为利益攸关方,智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公布了多项关于南极的举措。潘基文在这个时候落实联合国秘书长的首次南极之行,无疑放大了人们的想像空间。
此外,目前在南极问题上约束各国的《南极条约》及其框架下的一系列规定,幷非联合国提出的,也幷非联合国框架下的公约,联合国在南极领土、主权问题上幷没有太多的参与。潘基文作为联合国秘书长踏上南极,是否会对南极的未来产生影响,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智利强调南极领土权
或许,潘基文此行的目的幷没有一些人想像的那样复杂。智利外长福克斯莱11月9日表示,总统巴切莱特邀请潘基文访问南极,完全是出于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关注。早在英国宣布主权要求之前一个多月,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就向潘基文发出了共同访问南极的邀请。当时双方就达成一致,将利用潘基文访问拉美之机落实访问。
不过,在福克斯莱强调(访问)与领土主权要求完全无关的同时,他幷没有忘记强调,智利也将像英国一样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根据《南极条约》,智利在南极领土的权利不容任何人质疑。
南极之争将会继续
南极洲有着丰富的资源,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此间专家指出,人类目前还不具备实质性开发南极矿产资源的能力,如果盲目开发,可能会给地球造成无法逆转的灾难性后果。实际上,《南极条约》框架下《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就明确规定,2041年前,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南极的矿产资源进行开发。
尽管如此,有学者认为,无论潘基文此次是否是去南极反圈地或为南极争夺战降温,一些国家对南极的争夺都会继续下去。中国南极科考壮士的极地体验
11月6日,中国唯一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完成了为期半年多的大修,以全新的面貌精彩亮相。
今天,雪龙号科考船正式起锚开航,它将远赴极地执行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任务,这150天的航程它将遭遇怎样的风浪和艰险?这第24次南极科考它又将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劳动报记者为此独家采访了将要再次挺进南极内陆最高冰穹A的科考壮士---徐霞兴。
第八次赴南极点考察
徐霞兴,名字和古代旅行家徐霞客只有一字之差,这也许注定了他属于南极。他已经7次奔赴南极,具有丰富的南极内陆生存经验,对南极考察怀有深深的情结。他曾经在北大荒插过队,经历过各种艰苦条件磨炼。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练就了一身本领,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机械师。
也许因为曾经都是北大荒知青的缘故,临行前十分忙碌的徐霞兴十分爽快地答应记者在浦东的极地研究中心接受独家采访。采访在他们刚刚运抵上海的那间将挺进南极最高点的生活舱里进行。
1990年,徐霞兴加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1995年,是他第一次进入南极;今天,将是徐霞兴第8次踏上奔赴南极的征程,他开门见山告诉记者:这次将再次踏上南极内陆最高点南极冰穹A,开展冰川、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学考察。
为第三站
冰穹点觅址
此次科考另外一个重要任务要在极地最高点寻觅合适建址,为我国建造第三个南极地科考站。
1985年,我国在南极圈外成功建立了长城站。1989年,我国在南极圈内建立了中山站。中山站虽然在南极圈内,但仍在海岸线上。现在,我国决定建立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向南极的心脏挺进。在最初的考察中,当科考队员走出中山站800公里后,我国的直升飞机就鞭长莫及了,只能依靠国际救援。
据了解,为提高我国极地考察能力,我国到2007年先后已投入5亿元,用于改造极地破冰船雪龙号、南极现有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以及上海基地建设上,为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选址做了必要的物质准备。南极第三站主体建筑将在2009年完成,在2010年前争取全部建成。
此次科考将有黄河艇、长江驳两艘最新装备加盟。黄河艇是今年随雪龙船执行第24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三艘小艇之一。新建的黄河艇增加了GPS全球定位仪、VHF甚高频无线电话等先进设备,驾驶室现有面积约16平方米,是旧艇驾驶室面积的5倍,为科考队员在恶劣气候的南极进行作业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空间和设置。新建的黄河艇和长江驳主要用于第24次南极考察的物资和人员运载。
与科考人员同上南极冰穹A的还有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该望远镜是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装在机架上构成的一个小望远镜阵,南极大气稀薄、气候干燥,是地球上观测太空的最理想场所,南极天文望远镜将主要用于对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天空内8000多个恒星进行自动观测和数据采集。此外,一个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冰雪环境连续测量系统也将布设在冰穹A,该系统能遥控监测冰雪变化。
老科考人极地内陆生存记忆
冰缝如死亡陷阱
在徐霞兴的记忆中,冰缝如同死亡陷阱最可怕。曾经多次随队进入南极内陆,2005年成功登顶最高点的机械师徐霞兴是那次内陆考察的后勤保障官,负责所有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由于经验丰富,内陆车队的1号雪地车由他驾驶,以便探明前进道路上的陷阱。由于冰缝过于密集,为了节省时间,最后在遇上1米多宽的狭窄冰缝时,雪地车连路都不绕,干脆直冲过去。
只有遇到那些宽度达到3米以上的冰缝他们才绕路而行。但从2号营地向3号营地前进时,他们遇上了考察中最危险的一道陷阱。徐霞兴说,当时1号雪地车车头刚刚开过一片雪地,他猛然感到车身后部向下一沉,经验丰富的老徐猛踩一脚油门前冲了十几米,等车停稳后才敢下车查看,此时大家发现,雪地车与拖带雪橇之间的连接杆已全部陷入冰缝,而这道冰缝宽度达到3米多,深不见底,足以吞噬1号雪地车及其拖带的生活舱、雪橇。好在他们躲过了这一劫。洗澡果蔬成奢望
由于深入南极内陆达1300多公里,冰盖队的后勤补给就非常困难,出发时他们携带的食品,都以方便食品和罐头为主,吃口新鲜蔬菜水果成了他们最美好的愿望。
徐霞兴告诉记者,出发后大家的主食是方便面和航空餐,上次过年时大家吃到了一顿胡萝卜和白菜,有一年,全队只剩下一棵新鲜白菜,经过11位队员公决,将它留到春节时炒上一盘醋溜白菜,算是让大家过了次蔬菜瘾。
除了缺乏果蔬外,冰盖队的用水全部依靠就地化雪融冰,南极的冰雪虽然纯净,但用煤油化雪代价昂贵,每位队员每天只能分到一小杯梳洗用水,因此,洗澡更是成为无法实现的奢望。
最难熬的是极夜
徐霞兴说,在南极这样特殊的地方,人的性格非常重要,必须开朗、耐得住寂寞。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进行生活和科学探险,时间越长,条件越苦,人所需要承受的能力越大,往往有很多人在极端条件下容易脾气暴躁,或者产生无端的抑郁。
最难熬的日子是南极的极夜,通常在每年5月21日到7月21日。而6月21日往往是一年中最黑暗的日子,被队员们称为南极的仲冬节。每逢这个节日,大家互相祝贺,祝贺黑暗即将过去。
2001年11月,徐霞兴随大部队去南极。次年2月15日,大部队撤走,只留下徐霞兴等十几人在南极越冬。临走时,队员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载着回国队员的大船船头对着考察站,船长说:同志们辛苦了,祝你们越冬愉快。然后,非常欢腾的场面过后,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世界一片寂静,顿时,越冬的队员一个个眼泪禁不住涌出了眼眶,这天晚上,所有留下的队员都没有心情吃饭......
登顶南极最高点
第21次科考队执行任务,徐霞兴和队员们一起冲击南极最高点,再有一天路程就可以到达了。当他们历尽艰辛登上冰穹A后发现,上面竟是个30×60公里的广阔平台。徐霞兴和科考队员们异常激动站在南极大陆的最高点上,随即将13个空油桶立起来,他们把每一个队员的名字写在油桶的背风面,矗立在了冰穹A上。
这一天正好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李亚玮入党预备期满的日子,由五个党员组成的临时支部,在南极的最高点上插了一面党旗,李亚玮在这冰天雪地的不同寻常的地点,庄严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行将有50多天极昼
在此次科考任务中,冰盖队将从内陆行进到南极冰穹A,行程1300多公里。由于刚好遇上南极的夏天,所以科考队员将遇见50多天的极昼,没有黑夜,只有白天。
要说这50多天极昼如何度过,其实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天的作息时间是严格按手表进行的,睡觉时进入生活舱只要将窗帘堵严实了,疲惫的科考人员倒头就能睡着,要说高原反应一点没有那是假话,只是他们克服了空气中缺氧这道难题,已经战胜了自己罢了!
在靠近海岸线的南极中山站,生活的艰苦和枯燥已为国人熟知,在距离中山站1300多公里南极最高点,队员们生活的艰苦却是无法想象。
据徐霞兴回忆,上次冰盖队员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上进行科考,雪龙号上四个面积1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就是他们17人挺进最高点的生活舱,空间十分狭小。徐霞兴说,由于那次内陆考察人数众多,致使2名队员的铺位安排在炊事舱里,而剩下一位队员只好委屈睡在雪地车车头里。为了照顾老队员,10位有幸睡到铺位的队员也只好按年龄排序,年轻人自觉爬上上铺,把下铺让给老同志。
作为站长中山站越冬
随着一声汽笛,又一次南极科考的序曲已经奏响,波涛汹涌的海洋将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未知的一切等待着他们去揭开。
此刻,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徐霞兴作为24次远征南极最高点的内陆冰盖队副队长,将又一次进军距南极内陆1300多公里的最高点,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我们很清楚,他和队员们将经历的是一次极为艰难的考察,仅1300多公里的路程,雪地车就要在冰穹上行走20多天。而且,执行完夏季最高点考察后,徐霞兴还将作为中山站站长继续留在南极,执行为期一年多的越冬任务。当他从南极胜利凯旋时,已是2009年4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