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人发现美国西点军校贴出雷锋照片之后,“美国军人也开始学雷锋”之说曾热闹过一阵。后来我有机会访问西点,并与该校毕业的一些美国军人交换看法,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西点军校有一个例行做法:定期向学员们介绍外国军队。该校确实贴出过雷锋的照片,介绍过雷锋的事迹,这些事迹也确实让一些美国军人有所触动,但该校的目的是让学员“熟悉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包括他们的偶像”,通过雷锋了解一支他们不甚熟悉的武装力量,并非要以雷锋为榜样。
(一)发现“美国军人学雷锋”是假的同时,却看到他们在认真地学习另一个中国偶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
1997年在美国国防大学学习时,我们得到的第一本赠书是装订精美、全红皮封面的《孙子兵法研究》,全部由该校学员和教研人员撰写。该校是美国最高军事学府。它的学术主任绍尔上校告诉我们,很多美国军官都看过孙子的著作,美国陆、海、空3个军种的多所军事院校中都开设有孙子兵法课程。很多对中国并不熟悉的美国军官说起孙子兵法竟然能够侃侃而谈。当时美国陆军参谋长雷默上将就说过,运用复杂技术装备的数字化部队,其战斗力的核心是要瞬间回答3个问题:我在哪儿?友邻在哪儿?敌人在哪儿?3个问题归结到一起,就是孙子的“知己知彼”。雷默讲这句话是在1998年。该年5月,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布鲁赫海军上将访华演说时,也多次引用孙子的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下级、太平洋舰队第5航母大队司令史密斯少将则在1995年访问青岛时对采访者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军事著作。1973年在罗德岛纽波特海军军事学院深造时,我的一门选修课程就是这部书。我对孙子的哲学、包括它的军事战略和战术都非常有兴趣。我认为《孙子兵法》在今天仍然有许多实用的地方。所以20多年前看过的那本《孙子兵法》,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这些美国军人如此钟情于中国的孙子兵法,不是追求表面文章,更不是寻求一种深奥玄妙的理论装潢。他们力图探索的是指导实践的制胜之道。1996年3月我军在台海地区演习期间,亲自向台海地区部署美国航母编队的就是那个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威慑精要的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布鲁赫上将,率领“独立”号航母编队最先到达台海附近地区的又是那位揣了20多年《孙子兵法》的史密斯少将。
这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提醒。雷锋与孙武是两位完全不同历史时期中完全不同类型的中国著名军事人物。如果说美国人想通过介绍前者,捕捉中国军人特定的精神风貌,那么他们又想通过研究后者,获取一种普遍的制胜之道。
(二)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军战场总指挥、中央总部司令弗兰克斯就说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孙子的幽灵似乎徘徊在沙漠上每部向前推进的战争机器旁边。
在记者招待会上,这位陆战队上将脱口而出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几乎与他讲话的同时,进入伊拉克战场的美国陆军第3装甲骑兵团也在引用同一句话,教育该团的官兵。同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句话,弗兰克斯与第3装甲骑兵团引用的却不是同一个英译本。弗兰克斯引用的英译本是“Precise knowledge of self and precise knowledge of the threat leads to victory”,直译为“制胜要素是准确地知道自己和准确地知道威胁”。第3装甲骑兵团引用的英译本是“If you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you need not fear the result of a hundred battles”,直译为“如果你熟知敌人并且也熟知自己,那么你就不用担心未来战斗的结局”。其实这两个颇为累赘的译本没有一个能够完全传达中文语义的精妙,意思虽然都在,语言的美感却完全消失。但也许问题也正在这里。我们可以对以上那些翻译哑然失笑,但当美国军人把我们认为很有些变味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奉若经典、如饥似渴地吸收其中养分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其实是另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并不在意语言是否精妙或概念是否完美,而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尤其在意思维推动行动的成效。
(三)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以直接攻击对方指挥中枢甚至指挥者本人的“震慑”行动开始,而所谓的“震慑”理论就是曾任美国防大学教官的乌尔曼博士参考《孙子兵法》创造的。乌尔曼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在这一意识基础上,他同他的美国同行提出了“震慑”战略。
不管美国人如何对待雷锋,也不管美国人如何对待孙子,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到对方一条清晰的思维主线。他们在竭力追求了解对手,竭力追求胜过对手。当我们在骄傲自己辉煌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之时,当我们热衷于把《孙子兵法》作为一门高深学问加以学术式研究和理论意义评价之时,美国人却在从中国古老的军事理论中,发掘出指导现代军事行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孙子不光是我们的“道”;我们还必须防备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的确是我们必须思索、必须警惕和必须转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