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某地爆炸迭起,硝烟滚滚。“红军”机械化部队前进道路遭“敌”炮火破坏,受阻于沟壑纵横的山地。紧急时刻,工程兵分队操作数十台新型工程车辆迅速出击,不到一小时就开辟出一条通道。
“慢半拍”带来的尴尬与思考
2002年底,学院组织人员赴多个工程兵部队,对毕业学员任职情况进行调查。约60%的学员反映,在校所学装备明显落后于部队,这是他们任职之初面临的主要困难。
毕业学员陈宏向调查人员说起他的经历:毕业前几个月,学院接装了某新型扫雷车,由于编写教材、培训示范人员等需要一个周期,他只好带着与新装备“失之交臂”的遗憾离校。没料想刚报到,部队领导便让他担任这种新型扫雷车的教练,弄得他不知所措。调查人员发现,毕业学员中同陈宏有相似经历的人还不少。调查结果让学院党委“一班人”陷入深思,也在学院引发不小的争论。一些同志认为,装备配发后,院校总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准备,慢半拍在所难免。还有一些官兵说:“新装备优先配发作战部队,新装备教学想快也快不了呀!”
面对争论,院领导没有轻易表态,而是另外派出一个调查组,到各部队调查新装备训练情况,并将调查信息在全院公布:某部刚配发一批新装备,由于缺少会操作、能组训的专业人才,推迟了形成战斗力的时间;在一些部队,士官成了新装备训练的主力军,刚从学院毕业的连排干部因所学装备型号落后只能“敲边鼓”。这些信息在全院人员心中引起强烈震动,学院上下很快形成共识:装备研制从实战需求、研制立项到定型生产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如果装备配发到院校还要花费很长时间进行教学准备,学员所掌握的新装备可能已成为“老装备”了。必须从原来的程序和做法中摆脱出来,将教学准备的时间前移。
教学准备与新装备研制同步
经过反复研究,学院确立了全程跟踪新装备研制过程的思路。他们组织教学骨干按照部队训练需求和近期列装计划,筛选出数十种技术含量高、操作训练难度大的在研装备,作为重点跟踪对象。对每种装备制定了跟踪研制计划,指定具体负责的教研室、教员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学准备。
这些新装备涉及的研制单位、生产厂家共有20多家,学院与他们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派出教员参加装备研制的各个环节。去年以来,学院先后派出教员160人次,对21种新装备研制过程进行跟踪,第一时间内掌握了新装备的性能指标、操作规程等信息。打开教员于江的记事本,记者看到近两年他跟踪某型伪装装备研制的全过程,从方案论证、初样鉴定、部队试验等,每个重要阶段都参与并带回相关资料用于教学准备。
部队使用试验是装备孕育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定型前了解装备性能和操作的最佳时机。每种装备进行试验时,学院都派出教学骨干到部队,搜集新装备的全面信息,接受研制单位和生产厂家的培训。学院还积极申请新装备试验任务,投资千余万元建起了集教学、维修、试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工程装备中心。不到两年,就有8种新装备在该中心试验,不少学员成为这些新装备的首批使用者。为使新装备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新装备定型前,学院随时向学员通报研制情况,向学员介绍装备的相关新技术;新装备定型后,在有关课程中讲授新装备操作和作战运用,并在新装备配发前编写好配套教材。
多管齐下实施“零周期”教学
新装备刚列装,新课程就开课,使学员们兴奋不已。然而,没过多久问题就出来了:有的学员反映,利用教员带回的视频资料学习新装备,总有“空对空”的感觉,学起来太抽象。对此,学院政委刘华苏在专题研究会上提出,“零周期”的实现必须要有教学设施等诸多条件作支撑,要采取多种举措强化新装备教学效果。
学院下大力改进新装备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训练模拟器材。每跟踪一种新装备,他们就制作相关多媒体资料与教具。此外,还加大模拟训练器材自主研制力度,确保未配发的装备都有一套训练模拟器材。这是一堂新装备训练课。虽然课堂的“主角”——某新型山地伴随桥还没有配发到学院,但学员们使用教员制作的伴随桥操作控制盒,配合计算机屏幕上的画面,把该装备操作控制程序练得准确无误。在另一堂课上,教员夏长富结合手中的模型,把刚定型的某两栖工程装备的结构原理讲解得栩栩如生。
学院还定期与部队联合召开训练协作会,互相通报教学训练情况。每期中培学员来院,学院都要组织他们座谈,请他们介绍所在部队新装备训练情况。学院每年派出30多名教员到部队代职,要求他们汇总分析部队训练情况。通过这些举措,学院及时掌握了部队装备训练情况,使主训装备教学与部队新装备训练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近年来,落户该院的60余种新装备全部实现了“零周期”教学。今年学院接装的14种新装备,都在接装1个月内开展了实装教学。某新型路面器材车配发到院第二天,就被学员们开进了战术训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