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们肯定知道,我则是刚刚知道,因此,难免有点大惊小怪。
我看到网上一份资料说,台湾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厚度普遍都在1.5米以上,重要的掩体厚度竟然达到3、4米!我拉开皮尺来看,几乎怀疑这个数字搞错了,仅墙厚3、4米,那这掩体要有多大呀?!
且不论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台军的碉堡厚度是很厚应当是事实,有的可以抗击100毫米以上加农炮的直射,如果盖上碎石、沙袋和覆土,有的能抗住250公斤以上的航空炸弹。
台军碉堡厚度大是一个问题,数量多也是一个问题。台军已经实现了“一人一坑”、“一车一坑”,一个守备营兵力部署区域内,碉堡、暗堡、掩体、堑壕射击位多达400多个。
从以往的战争实践看,坚固的工事往往给进攻方造成巨大的困难。美军在二战期间的岛屿登陆战,如塞班、塔拉瓦、硫磺岛、冲绳,无一不是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受阻于日军的坚固工事。
我军历史上也是一样。解放战争时的董存瑞,抗美援朝时的黄继光、李家发,对印作战的王忠殿、张映鑫,对越作战的李成文、陶绍文,还有很多英烈,这些人民英雄都是在舍身炸碉堡时牺牲的。
当时条件所限,英雄们没有别的选择,现在条件好了。战前准备应当充分,毕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才是祖国人民最希望的结果。
就攻坚台军坚固工工事的问题,我认为只要原则是狠和准并重。
第一、陆军伴随火炮,狠的方面要加大口径,准的方面要全面精确化。
目前我陆军的伴随火炮,还是中小口径、覆盖射击、曲射炮为主,对于简易土木工事是有效的,但对钢筋混凝土的工事几乎没有威力。
陆军分队应当根据情况,加强一批直瞄自行突击炮,以滑膛炮射击动能弹为主。现在我们可选的型号有100毫米和120毫米滑膛炮,尤其是120毫米滑膛炮可以击穿现役任何主战坦克,击穿台军的厚碉堡应该没有问题。
迫击炮要解决口径偏小的问题,可以让老式的160毫米迫击炮重新披挂上阵,射击激光制导炮弹。该炮弹重近50公斤,以大角度下落是有一定的破坏力的,尽管击穿多层覆土、沙袋和混凝土并无绝对把握,但射击效果肯定要好于其他中小口径迫击炮。
这些炮可以编制到营,在战时加强到连级作战单位。
第二、陆军连级单位可选的攻坚器材有,PF系列攻坚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和红箭73、红箭8攻坚导弹。
从武器的威力上看,威力最大的PF98型120毫米火箭筒、10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红箭八,都没有把握打穿几米厚的混凝土,主要是毁伤机理有缺陷。
对印作战中的王忠殿舍身炸碉堡,是因为我军的57毫米无后坐力炮无法打穿印军碉堡上的厚厚的沙袋;对越作战中的陶绍文舍身炸碉堡,是因为我军的40火箭筒无法打穿混凝土。
而在对越作战中,我军一名战士发射4枚40火箭筒,全部从碉堡射击口打进去,击毁4个碉堡,毙敌21名。遗憾,这名神射手的名字我记不住了,但可以找到,他的英雄事迹上过当时的《解放军画报》。
因此,连级单位的攻坚能力,要在“准”上做文章。无论是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还是红箭导弹,不能满足于击中碉堡,而是要追求直接通过碉堡的射孔打进去,起码打在射孔附近可以炸塌射孔或毙伤里面的敌人。这没有技术方法来实现,只有苦练再苦练,这可是真真切切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还有一点就是要注重12.7毫米重狙的配备和使用。一个合格的射手,在几百米外一枪打进碉堡的射孔应当没有问题,在重狙的配弹上,除现有的杀伤弹、穿甲弹之外,可以再配备一定数量的杀伤榴弹,射进碉堡后炸开的效果接近一枚小手榴弹。
第三、对于单兵、班、排级配属的攻坚器材,更需要在准上做文章。要求和上面是一样的,如果特殊一点就是对单兵枪械的改进和射击技术的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神射手魏来国带出了一个神枪手班,其他单位评价这个班的每只步枪都相当于一挺机枪。
如果我军单兵射击技术大幅度提高,并且大量配发光学瞄准镜,那么就足以对碉堡火力予以压制并杀伤其人员。对越作战时2、3只81式堵住一个碉堡的射孔,是有这样的战例的。
着重说步兵分队,因为就现有条件看,装备上我军的武器库中有合手的兵器,战术上可以通过训练解决,现在抓落实就可以立竿见影,最容易见效。
至于空军精确制导的钻地炸弹,海军大口径船载炮,陆军炮兵部队大口径火炮的制导化,估计一时半时还不能彻底解决。
如果大的方面不解决问题,那就只能看陆军步兵战友们的临场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