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际科学小组公布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世界各地植物物种的灭绝,造成自然栖息地生产力下降,并进一步加剧了植物种类的减少,这种状况最终可能会损害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
这项研究总结了世界各地44个模拟植物物种灭绝实验的结果,发现具有更少物种的生态系统与拥有更多的“自然”水平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相比,植物生物量的生产水平下降了50%以上。
该报告为拥有多种类植物物种的自然栖息更具生产力的观点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证据支持。部分原因是多样的生物群落更容易包含高生产力的物种,更为重要的是,植物在利用生物资源方面是“互补”的,换句话说,不同植物物种在环境中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研究人员比喻说,植物群落的运作很像一支足球队。队伍由明星球员和辅助球员组成,如果球队失去了锋线杀手就不可能赢得大多数比赛。但前锋只靠自己也不能赢得比赛,他们需要得到其他球员的支持才能进球。植物群落的组成与此类似。某些“明星”植物的生产力特别高,它们称霸于自然栖息地;居于配角地位的物种则加以补充,进一步增强整个植物群落的生产力。
报告指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迅速上升,今后还将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类似影响。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可能在1.8℃至4℃之间。一旦气温上升导致气候分布发生改变,生物体将难以适应,高达50%的已知物种将可能灭绝。
物种灭绝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环境变化之一,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期。在历史上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中,有3次发生于地球高温期,包括2.51亿年前发生的史上最大物种灭绝事件,当时95%的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这次灭绝使恐龙消失,哺乳动物出现。恐龙的灭绝,也与地球气温偏高有关。
报告的作者之一、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学副教授卡德内尔强调,迄今为止的实验有可能还低估了物种丧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为,研究人员发现,实验运行时间越长,物种多样性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也越强。遗憾的是,每次实验由于拨款的限制都只延续了数年时间,因此物种灭绝对自然栖息地的影响可能未被充分估计。
卡德内尔称,植物生长并产生更多植物生物量的过程是地球最根本的生物过程之一。植物生产具有调节大自然的能力,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自然栖息地可生产氧气、食物、纤维和生物燃料等。因此,物种的灭绝可能会损害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社会的利益。(记者冯卫东)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