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雄鹰米-17B-7型直升机 摄影:李元洪
2007年11月22日,新疆军区某陆航团新型直升机编队延着一条新开辟的航线巡逻西北边防线。往常要几十天时间完成的巡逻,今天乘着直升机仅用3小时便完成了。这种新型直升机便是米-17B-71989年后,由于受到美国政府封锁,我军陆航装备的美制"黑鹰"直升机零备件供应中断,使该机的维修面临极大困难。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陆航开始考虑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购置原苏联出口型米-17运输直升机。
米-17型直升机是由原苏联米里直升机设计局设计,由喀山和乌兰乌德两家生产的一种中型运输直升机。该机原型是前苏联于60年代研制的米-8型直升机,经过多次改型设计,换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功率提高约20%),于1981年推出,正式定名为米-17,内部型号为米-8MT。其外形与米-8十分相似。至今西方将两机绰号都称为"河马"。
米-17采用单旋翼带常规尾桨的气动布局。旋翼5片桨叶和尾桨3片桨叶均为金属材料。机体为金属半硬壳结构。动力装置为两台TB3-117MT型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454千瓦。机头前上方为带防沙装置的发动机进气口。着陆装置为前3点轮式起落架。驾驶舱内有正副驾驶员及1名空勤机械师座椅。机舱内沿侧壁布置有24副可折叠座椅。机舱地板有用于固定货物的固定环。机舱左前方有一可应急抛放的滑动舱门,舱内空间较大可架设担架。机身两侧下部外挂燃油箱。机舱尾部有一副左右开启的舱门,打开后可推出两条踏板,供车辆或大型物咨讲出。
米-17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比较成熟,在国际市场上因其性价比高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吸引了大批第三世界国家买主,大量向亚洲、南美、中东、东欧以及非洲等地区出口,总产量(含米-8在内)超过万架。除3000架用于装备俄罗斯本国军队外,其余大部分用于外销。☆
引进米-17
1990年经过考察、谈判,签订了首批引进10架喀山直升机工厂生产的米-17型直升机合同。经过试用,表明该机适合在我国平原地区使用,运输效率高。特别是米-17在技术上与我军空地勤人员所熟知的直-5、米-8有良好的继承性,掌握起来比较顺利。
与"黑鹰"直升机相比,米-17飞行性能虽不能满足西藏高原地区使用,主要部件工作寿命较短,但该机技术成熟、性价比很高,经济实用性好,机舱空间大,运载能力强。米-17引进后很快形成战斗力,多次参加了各种军事演习和紧急出动执行任务。
为提高陆航装备综合作战能力,陆航开展了米-17型直升机挖潜增效改装工程。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米-17型直升机两侧增设武器挂架,左、右挂架各挂3组火箭发射器;挂点上也可挂载其它武器或武器吊舱。
通过加装武器,加强了机降突袭对地的火力压制能力和防卫能力,使该机由单一运输保障型转变为运输攻击相结合的战术运输型直升机,拓展了使用范围,从而提高了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使米-17发展为名符其实的战术运输直升机。
米-17系列直升机的引进虽然增大了陆航装备规模,提高了装备的战斗力,但还是无法满足西藏高原使用的要求,"直升机进藏"问题就像一块"石头",多年来一直压在陆航广大指战员心头。☆
"换发进藏"
直升机能否进藏的技术关键是发动机功率、旋翼拉力有没有足够的储备。经过部队多年实际使用,发现米-17的旋翼拉力有较大储备,如能在米-17上换装大功率发动机,完全有可能满足西藏高原使用要求。
于是,一个大胆的"换发进藏"计划提出来了,经与俄方研究认为方案可试。
双方商定由俄方负责更换发动机,在西藏实地试飞。俄方为米-17换装了-种大功率发动机BK-2500-02,单台功率为1800千瓦,比原来增加了20%;发动机上的电子燃油调节器可按高温、高原使用规律自动调节供油量。
该机还采用新的辅助动力装置,改善了发动机高空、低温条件下的起动性能。
试飞中,换发后的米-17顺利完成了进入西藏高原的试飞,各项指标基本满足高原使用需要。这种换发的米-17定名为米-17B-7,从此米-17系列中又多了一款"高原力士"。
2003年米-17B-7型直升机装备陆航部队后,打破了美国对我高原直升机的技术封锁,解决了长期困扰陆航的"直升机进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