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蟋蟀草堂"内玩虫人斗虫乐
白露前后又是一年“白相”蟋蟀时节。昨晚,闵行七宝老街“蟋蟀草堂”内,几十只蟋蟀盆放在桌上,阵阵虫鸣此起彼伏,但“演唱”的,十有八九是引自山东、浙江的外来“蟀哥”。上海七宝蟋蟀名声在外,为何要靠外援装点“门面”?养虫专家说,随着城市化加快,“七宝蟋蟀”渐成明日黄花。
“蟋蟀草堂”虫儿低声浅吟
蟋蟀盆、芡草、草筒;明清建筑、青瓦、白墙……昨晚,七宝古镇“蟋蟀草堂”是一片蟋蟀的低声浅吟,一片看客的高声叫好。
草堂,占古镇小街一隅,目前是沪上最大的蟋蟀文化博物馆。前厅,放置着各种蟋蟀名品的标本,活体展示正在布置中。往里走,渐传来看客的叫好声。
如今,在后厅斗虫观赏区,十几个玩家已无需围盆而聚,只要通过闭路电视,两虫激烈搏杀的过程一览无余。观斗区旁,则是养虫区,凡是参加比赛的蟋蟀,事前要在这里“公养”一段时间,统一喂食,防止出现“兴奋剂”事件,以示公平。
声音高低错落间,是上海人对蟋蟀的兴趣所在。
五湖四海外来“蟀哥”正当令
虫鸣此起彼伏,但“唱”主角者,十有八九是引自山东、浙江的外来“蟀哥”。“你们这里外来的蟋蟀有多少?”记者问。
“十有八九。”老夏说。这个老夏,是个资深“蟀哥”,有40多年的斗虫经验。他说,一般,上海的摊主们都到山东宁阳进“货”,“那里土硬,号称天下第一蟀,斗起来老厉害。”
老夏说,最近几年,山东宁阳也已经无蟀可抓,抓虫人越抓越远,最远要到肥城、东平、济宁。
“蟋蟀文化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老夏说,“捕、观、听、养、斗”,其中奥妙无穷,“另一方面,真正热爱蟋蟀的人,是不会把蟋蟀当成发财工具的。”
“七宝蟋蟀”声色渐衰如黄花
作为老七宝人,老夏心里牵挂的是七宝蟋蟀。
七宝蟋蟀名种很多,比如“铁砂青”等。老夏说,七宝蟋蟀剽悍,是因为七宝水土“养虫”———附近大片农田,泥土疏松肥沃,为蟋蟀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凌晨1点,蟋蟀出洞喝水。我们拿着手电,守在田里,听到三声短促的虫叫,知道碰到好虫了,一点点缩小搜索范围,花几个小时要能捉一只好虫,那叫开心。”回忆起年轻时下田捉虫的情景,老夏顿时眉飞色舞。然而,说到七宝蟋蟀的现状,老夏的脸色就变了。
“现在,大楼多了,虫子少了。”老夏一句话,不知是忧是喜。
■相关链接七宝蟋蟀名声在外
七宝蟋蟀,是指七宝镇周边地区,特别是以前漕宝路上“五号桥”“六号桥”附近农田中生活的蟋蟀。它们以“铁砂青”最为出名,身体皆白,六足正青,项圈上好似铺了一层铁砂,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