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褐天牛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国内分布于河北、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国外分布于日本。主要为害马尾松,其次为害冷杉、云杉、雪松、落叶松等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新伐倒木。在南方各省,常由于马尾松毛虫为害使松树生长衰弱后,此虫大量侵入,引起成片松树枯死。此虫还能传染一种线虫病使日本松树成片死亡。我国的松树也受到松材线虫的严重危害,防治松褐天牛是控制松线虫病的重要途径。
成虫体长15-28毫米,宽4.5-9.5毫米,橙黄色到赤褐色。触角棕栗色,雄虫触角第1、2节全部和第3节基部具有稀疏的灰白色绒毛;雌虫触角除末端2、3节外,其余各节大部灰白色,只末端一小环为深色。雄虫触角超过体长一倍多,雌虫触角约超出1/3。前胸宽大于长,多皱纹,侧刺突较大。前胸背板有两条相当阔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间。小盾片密被橙黄色绒毛。每一鞘翅具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腹面及足杂有灰白色绒毛。
卵长约4毫米,乳白色,略呈镰刀形。
幼虫乳白色,扁圆筒形,老熟时体长可达43毫米。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状横纹。
蛹乳白色,圆筒形,体长20-26毫米。
生物学特性此虫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坑道中越冬。次年,在湖南于3月下旬,在四川于5月,越冬幼虫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湖南于4月中旬即有少数成虫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咬一直径8一l 0毫米的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嫩枝、树皮作为补充营养,昼夜都能活动,且具弱趋旋光性。 5月为活动盛期,在广东9、10月还发现成虫活动、产卵。
成虫性成熟后,在树皮上咬一眼状刻槽,然后于其中产1粒至数粒卵。幼虫孵出后即蛀入皮下,幼虫初龄时在树皮下蛀食,在内皮和边材形成宽而不规则的平坑,使树木输导系统受到破坏,坑道内充满褐色虫粪和白色纤维状蛀屑。秋天穿凿扁圆形孔侵入木质部3-4厘米,即向上或下方蛀纵坑道,坑道长约5-10厘米,然后弯向外蛀食至边材,在坑道末端筑蛹室化蛹,整个坑道呈U状,蛀屑除坑道末端靠近蛹室附近留下少数外,大部均推出堆积树皮下,坑道内很干净。
成虫产卵活动需要较多的光线,在温度20℃左右最适宜,故一般在稀疏的林分发生较重,郁闭度大的林分,则以林缘感染最多;或自林中空地先发生,再向四周蔓延。伐倒木如不及时运出林外,留在林中过夏,或不经剥皮处理,则很快即被此虫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