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烙铁头 Zhaoermia mangshanensis
全长可达2 m。具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腹面除前述黑褐色具网纹外,还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头背黑褐色,有典型的黄绿色斑纹。尾后半为一致的浅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头大,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较大的鼻间鳞一对彼此相切。中段背鳞25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外,均具棱;腹鳞187~198;肛鳞完整;尾下鳞60~67对,尾侧扁末端平切。
我国特有种。目前仅知分布于我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莽山自然保护区几千公顷的狭小范围内。
发现于海拔700~1 100 m的山区林下。6月下旬至7月产卵20~27枚,卵白色,椭圆形,卵径34-38 mm×50-66 mm,重31~40 g。产卵后亲蛇有护卵与孵卵习性。在25°~30℃温度下,60天左右孵出仔蛇,初孵仔蛇全长330~460 mm,重15~35 g。
分布范围狭小,估计居群只有几百条。
莽山烙铁头蛇是1990年才为学术界发现而被命名加以科学记载的巨型毒蛇。到目前为止,所知该蛇的分布仅局限于几千公顷的狭窄范围内,据陈远辉估计该蛇种群只有几百条。像这样脆弱的种群,虽然有幸生活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但仍然不免遭受人为不断猎捕与环境继续恶化的命运,濒临灭绝的危境!其致危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①环境污染 目前看来,这是最主要的因素。莽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万公顷,一条长42公里的主要公路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保护区,在这条公路中部,也就是莽山烙铁头蛇的分布范围内,沿线分布着6座冶炼炉,其中3座是炼铁炉,3座是炼硅炉,整天炉火熊熊,入夜更是光耀四里。冶炼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毒烟尘向森林弥散;加以噪声,工作区四周大功率的照明电灯,以及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废水废气及其他废物的污染,形成6个综合污染中心,对周围环境的巨大危害作用难以估计,不但动物深受其害,植物也不能幸免。②环境破坏 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还分散建有若干座水力发电站。这些电站对环境的污染固然远不如冶炼炉,但修建电站,必须破坏局部环境,而尤为严重的是水力发电必须截流引水,既改变了水流分布,造成原有山溪经常缺水甚至干涸;而新建的引水渠又因以水泥作成光滑平直的沟岸,或是穿越山体的暗渠,显然不能取代天然溪涧的作用。结果是破坏了水生生物的区系组成,也就影响固有的食物链;同时还影响对原有山溪两岸植物的灌溉功能。除此之外,与保护区几百位工作人员及家属共同生活于保护区范围内的除冶炼炉、电站的工作人员及家属外,还有一个乡的农民,这些数以千计的人们在保护区内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也不可能不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③人为捕杀 1990年根据陈远辉同志提供的标本发表莽山烙铁头蛇以后,他深知此蛇的珍贵意义及学术价值,因此一直关心此蛇的命运。据陈远辉了解,当地和外地人到莽山偷捕莽山烙铁头蛇者大有人在。偷捕之蛇或者宰杀与鸡同烧,称"龙凤宴";或运到粤港牟取高利。甚至有人愿出5万元高价购买一条,更刺激不法人们铤而走险。九十年代以来偷捕之事屡有发生,被发现而截获者已有数起。 此外, 保护区内除前述一条公路干线外,还有一些支线。据说今后还拟开发旅游事业。如果实现这一计划,那就必然修公路,建景点,营造宾馆、饭店及商业网点,招揽大量游客,无疑将会给保护区内的动物与植物带来更严重威协。 因此,如不对这一负有盛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环境及时加以整治,不但莽山烙铁头蛇将于短期内绝灭,再过若干年其他动物以及作为森林主体的植物也将遭到不可挽回的损失!
莽山林业管理局曾没收群众猎捕的蛇暂时饲养,并产卵孵出仔蛇。
经当地林业部门同志及有关专家多方呼吁,产区所在湖南宜章县人民政府于1995年6月下旬发出通告予以保护,严禁捕猎,但仍有人继续捕杀。
鉴于莽山烙铁头蛇系我国特有种,在学术上有重大研究价值,有濒临绝灭之虞,建议: ① 尽快将它列入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Ⅰ级保护名单; ② 责成莽山自然保护区将此蛇作为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 ③ 拨款开展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同时在保护区内繁养一定数量的蛇,做到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同时并进,力争短谀诒3志尤菏课榷ǎ⒅鸩阶龅接兴龀? ④ 将现有冶炼炉立即迁出核心区外的下风方向,不得再扩大冶炼规模,并限期关停; ⑤ 设法弥补因电站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不得新建或扩大原有电站; ⑥ 开发旅游需慎重考虑,至少其景点选择、路线及范围,以及旅游有关设施及规模等,都须经专家论证,报林业部保护司审批,方可启动。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