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首批“狗医生”正式入行之后,昨日,深圳共有23只宠物狗参加了“狗医生”二期招募考试,经过专家近乎残酷的筛选,7只“狗医生”被正式录取。
刚刚入行的“新人”们将于近日正式开始工作,由主人陪同,前往老人院、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行使自己“医生”的职责。
至此,加上广州的17名“狗医生”,成都的15名“狗医生”,内地已有41名“狗医生”,其数目的增多固然可喜,但是如何获得社会认同却是摆在面前的头等难题。
专家青睐温顺“狗医生”
本次招募的消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众多的狗主。在经过第一轮电话测评之后,29只狗狗获得了最后的“面试”资格。
2岁半的金毛寻回犬曼妮便是其中之一。昨日,在主人的陪同下,它早早地来到了考试现场。任由考官们如何刁难,它都选拔现场,几位专程从香港赶来的亚洲动物基金会专家对选手“毫不留情”,一会儿揪耳朵、捏爪子,一会儿拉尾巴、向狗狗吹气,还要把狗狗已经吃到嘴里的牛肉干再掏出来,甚至突然变脸实行“恐吓”。据了解,专家们如此举动是为了考核这些狗狗的脾性、社交能力和服从能力。
亚洲动物基金会有关负责人杨敏告诉记者,只有那些性格特别温顺稳定的狗狗,才能成为合格的“狗医生”。与上次12:1的录取率相比,本次“考生们”通关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屡遭拒绝面临认可瓶颈
据杨敏介绍,已经上岗的两名“狗医生”多次到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深圳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探访,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亚洲动物基金会的代表表示,正是因为看到了“狗医生”的良好效果,所以决定在深圳进行二次招募,扩充“狗医生”的队伍。对于现在的“狗医生”来说,期待社会接受,仍是摆在面前的难题。亚洲动物基金会曾经试图与盲人学校、医院联系,不过因为安全的考虑和认知的不同,都遭到了拒绝。
本报2007年1月28日《珠三角新闻》报道了深圳选拔首批“狗医生”的消息。 这项“狗医生”计划是由亚洲动物基金会发起的,旨在希望通过温顺可爱的小狗给有需要的人士带来慰藉和鼓舞。
据介绍,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动物疗法获得合法地位已经有25年的历史。参与“宠物疗法”的狗被称为“理疗狗”,而爱狗人士更给它们取了“狗医生”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