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怪鱼现身黄浦江 生物安全遭威胁

王朝家有宠物·作者佚名  2007-11-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这条鱼还真长得怪:不单嘴似鳄鱼,鳞似铠甲,而且体长42厘米,锋齿刀牙那个嘴就几占体长的四分之一;不单捕鱼近50载的老朱没见过,上海水产大学科班出身的小郑不认识,发现这鱼的闵行区渔政执法中队一行9人也统统摇头。

寻专家验明正身,这才知此鱼果非本土物种,名雀鳝,又名鸭嘴鳄,跻身世界十大凶猛淡水鱼类,食量大、性凶猛,且卵有剧毒,误食可能致命;但更危险的却还在于它的“怪”———

一条主要栖居地在北美洲附近的鱼,如今竟破天荒现身黄浦江流域;一旦它适应新环境繁殖,浦江里的那些鱼,恐怕都要被它果腹,灭绝。

这条鱼,敲响了警钟……

“怪鱼”死了

“‘怪鱼’,是它刚被捕捞上岸时我们对它的称呼。”前日下午,闵行区渔政执法中队副中队长朱华兴带着记者来到雀鳝现身地———闵行区浦江镇与浦东新区三林镇交界处的恒星河边。

这条约7米宽的小河看似平淡无奇,南岸是一栋栋蔬菜大棚,北岸则是葱绿的小树林。站在名为“中界桥”的小石桥上,朱华兴指向桥西几百米开外的河边:“看到那两个木桩没?雀鳝就是在那里被鱼网拉上来的。”

那是一个周六,渔政执法部门突击检查的惯常日子。这天上午,闵行区渔政执法中队来到浦江镇,取缔在禁渔期间违规张网捕鱼的渔具。就在两个木桩间,他们发现了一处“定置张网”。拉网,水声“哗”地传出,似有大鱼。那鱼,远看像黑鱼,拉近了,却发现它长相奇特而凶恶。

这是什么鱼?一行9人现场琢磨。先问20岁出头的“小专家”郑华。小郑毕业于水产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虽研究过不少古怪的鱼,但这条鱼,愣是叫不出它的名。众人又将目光转向浦江镇渔政站的老朱。老朱今年60多岁,有近50年的打鱼经历,但他看了半天,最后实话实说:“不认识。”

当天,大伙把“怪鱼”带回闵行渔政执法队,用盆养了起来。朱华兴记得,“怪鱼”颇具攻击性,只要有人想抓它,它就会激烈地蹦起来。周一上班后,郑华找到水产高级工程师阙林生一起分析,并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又请教相关专家。结果,令大家吃惊:这竟是目前主要生活在美洲附近的世界十大淡水凶猛鱼类之一———雀鳝。

这繁盛于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的鱼类活化石,难道是从北美洲游过来的吗?显然不可能。专家们普遍认为,国内近年引进过此类鱼作为观赏鱼养殖,所以它极有可能是从家养宠物中放生的。上海水产大学鱼类学研究室主任唐文乔教授说:“雀鳝小时候比较可爱,是许多人喜欢的一种宠物,长大后变得凶猛,才被人放生。”但它何时被放生,又在野外生存了多久,均无从获知。

为了留待研究,执法人员将雀鳝送到闵行水产示范基地场暂养。结果十数天后,它在恒温下一命呜呼了。死因是:捕捞时挣扎受伤感染细菌所得的水霉病。

蛇鳄龟在后

幸好,“怪鱼”在浦江里暂时只发现了一条。

市渔政管理处的渔业专家季伟斌介绍:雀鳝是危险的外来物种,一旦它进入当地生态系统并适应繁殖后,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对其他鱼类构成极大威胁,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当地某些物种灭绝。所幸,雀鳝可能目前还没有适应上海河流的生存环境。

今天,市渔政部门检查非法捕鱼的执法人员多了个新任务:监督水域中是否出现外来物种。此外,渔政部门在进行鱼类放流前,还会开展专门的种质鉴定,摸清水域中的土著种类,一般不可投入外来新物种,即使放流土著品种,也会按照一定比例投入,从而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如此警惕,是因类似危险在上海水域早非首次面对。季伟斌说,前两年嘉定、金山等区的内陆水域还发现过一种大鳄龟,嘴部酷似鹰嘴,性情凶猛、反应迅速,在近距离下会主动攻击。业内人士介绍,这也是外来入侵物种,有可能是从养殖场里逃出的,进入本地生态系统后容易造成危害。幸亏目前本市野外发现的鳄龟均为“大个体”,说明它们很可能并未实现繁殖。

鳄龟、雀鳝在前,日前又有蛇鳄龟在后。这只在闵行区蒲汇塘河发现的“怪龟”,尾巴比一般的乌龟长许多,而且尾巴表皮似鳄鱼脊背,花纹呈蛇皮状。闵行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怪龟”名为蛇鳄龟,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成年后还具强大杀伤力和攻击性,极可能破坏本地生态环境,揣测也是被市民放生的家养宠物。

对此,市渔政部门特别提醒:喜爱宠物的市民要慎养鱼、鸟等,并不要将家养的外来生物随意丢弃,而爱好放生的市民,也不要随意去市场购买生物放生。

外来“凶猛”

外来物种频现宠物市场?记者昨日来到万商花鸟鱼虫交易市场。“我们这儿的热带鱼基本都是国外进口的。”一家“水族馆”老板告诉记者,绿壳红耳的巴西龟,“每天能卖几十只,有人就是买来放生。此外还有从美国引进的红纹颈龟、枯叶、长颈龟、鳄鱼龟……”

环顾四周,店内还有蜥蜴、蜘蛛等爬行动物。店主告诉,都从美国进口。“一只蜘蛛300块,一只乳白色蜥蜴1000多块,销路都不错。”除了动物,走遍花鸟市场,长着圆形叶子的墨西哥铁树、黄刺弯曲的美国仙人球、来自日本的观赏植物等随处可见。一家店主直言:这些外来物种的最大特点,就是好养活。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鱼类专家赵亚辉介绍,“外来物种进入中国,一是国家计划,通过政策手续引进;此外就是通过人流物流带入,雀鳝和许多外国宠物,大多都属于第二种。”两者相加,足以让我们忧心忡忡。

首当其冲,是曾给申城农业造成巨大损失的“一枝黄花”,1935年被作为观赏植物引进中国,在上海已导致30多种本土植物消亡。一直关注上海城市生态的华师大教授达良俊,率小组经6年探索,在世纪公园附近种植了3000平方米的由青栲、海桐等上海本土植物组成的生态群落,在群落内彻底消除了“一枝黄花”。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