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呼叫转移》引观众质疑 影片疑似企业形象

王朝娱乐八卦·作者佚名  2007-12-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2月1日,北京一家电影城开始上映电影《命运呼叫转移》。离春节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全国上映的贺岁片《命运呼叫转移》已经提前拉开了贺岁档期大战的序幕。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继2006年的《爱情呼叫转移》,今年的贺岁档,又有一部打着“呼叫转移”牌的电影《命运呼叫转移》上档。汇集了葛优、刘仪伟、徐峥、徐帆、范冰冰、王学兵、闫妮、孔维、姚晨、伊能静等“一箩筐”的明星演员,不少观众看完影片却大呼:广告比明星还多。

质疑:影片成了企业形象片

走明星加喜剧路线的《命运呼叫转移》在贺岁档里讨了个好彩头,顺利占得票房先机。但片中无处不在的手机和中国移动广告也引起了争议。有观众反映,且不论某国产品牌手机画面数次定格,手机经典铃声和音乐的播放,作为移动代言人的葛优搬来了经典的神州行广告语等明显的广告痕迹,光是范冰冰扮演的角色甚至作为中国移动的客服人员直接演示起了如何发送彩信、下载彩铃的步骤,就把广告做得过头了。“夸张一点说,这简直像一部手机业务使用的教学片和企业的形象宣传片。”没想到花钱进影院看到的却是一部大型广告片,尽管葛优的光头依旧那么逗乐,不少走出影厅的观众还是表示“好像吃了一记闷棍”,大有被“忽悠”之感。

范例:“汽车人”广告惹人爱

事实上,电影“植入”广告并非新鲜事。近年来,国产电影在植入性广告方面有过不少尝试,《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可口可乐,《天下无贼》中的宝马车、佳能数码摄像机等都是广告与电影的“联姻”。

今年暑期上映的美国大片《变形金刚》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经典范例。片中,雪佛兰汽车、诺基亚手机等“道具”的出现非但未让观众反感,不少人甚至对此颇为津津乐道。“‘汽车人’本来就由汽车变身而来,雪佛兰汽车就是正义的化身,非常可爱、非常帅。”观众把对影片、对“汽车人”的喜爱也投射到了影片中的汽车品牌上。业内人士分析,“汽车人”和“霸天虎”们收获的不仅是高票房,紧随而来的植入广告和衍生产品才是更为高明的“吸金术”。

课题:电影产业化须多元模式

拍电影要赚钱,随着电影步入产业化轨道,讲求投资回报不可回避。在成熟的电影制作业中,一部影片的制作成本来源是多元的,盈利模式也是多元的,商业票房和票房的反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广告为例,如果介入得当而巧妙,不仅能增加影片的生活气息,也是为电影产业化轨道开辟一条可行的新路。而盈利模式的多样化无疑为创作者带来更大的施展空间,电影产品也有望在完整的产业链中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逐步恢复起电影制片的“造血功能”。对于电影制作方来说,眼下的课题就是如何避免让观众产生进影院看广告的不良感受,让广告真正“植”入电影。

短评

艺术与产业

在不少国内导演还在为拍片资金一筹莫展之时,得到了中国移动大力支持的《命运呼叫转移》无疑可算生钱有术。不仅靠着赞助商的面子,请来了贺岁档的“王牌”葛优,同样是移动代言人的周杰伦站台吆喝卖出第一张电影票的噱头也相当足。

有得必有失。面对影片中“广告太多”的质疑,导演兼主演之一刘仪伟这样解释:女明星说到激情戏,都说是剧情需要,为了艺术。广告植入也是一样,总不能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就不让片中的人用手机吧。看似一番“狡辩”,其实也不无几分道理。电影完全无须谈广告色变,但广告进入电影,必须遵循最为关键的一点:生钱有“术”,艺术之“术”。电影是一门产业,拍电影靠的就是艺术了。巧妙的广告,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广告,往往能成为影片中画龙点睛之笔。反之,广告就是为电影“添乱”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