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陋巷的百姓期盼迎恩门环境“变脸”,众多专家学者也从古城保护、文化复兴、民生保障等方面对这一工程寄予厚望。
连日来,记者分别采访了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丁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雷教授及市老领导陈惟于,聆听他们对迎恩门改造工程的真知灼见。
古城玄关亟待擦亮
陈惟于对越文化研究颇有建树,对迎恩门的历史变迁了然于胸。“迎恩门水街始凿于晋怀帝时,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陈惟于告诉记者,迎恩门是一个水城门,越王勾践卧薪楼就在这一带,现存的水城门格局还很完整,是过去浙东运河进城的主要通道和人流物流集散地。
“记忆中,这一片原先十分热闹,尤其是迎恩门埠头边,当时是大米集中交易区。”陈惟于感慨地说,如今不仅这种繁华凋蔽了,而且这一区域的百姓居住条件,从整个绍兴城区来讲也是比较差的一块。
对于这一区块的现状,越州新城概念性规划研究的“操刀者”丁元也作过调查。他说,这一区块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功能分区混乱。传统的商业用房与居民住房甚至污染企业混杂,同时区块中缺少成熟的商用、居住和办公用地。二是市政基础设施缺乏。由于缺少统一管理和规划,老街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都急需改善,系统配套设施缺乏。三是环境状况较差。公用设施严重不足,环境杂乱,影响了交通和居民的生活。四是地区传统丢失。街区内的一些建筑质量不佳,老房子年久失修,历史遗迹缺少保护和修缮。
“如果把绍兴古城比作居所,迎恩门就是‘玄关’所在,现在亟待擦亮。”陈桥驿说,改造工程主要是恢复历史遗迹,美化生活环境,提升绍兴城市门户形象,解决民生问题。
保古城建新城的交会带
多年来,徐雷一直关注着绍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他告诉记者,现在绍兴决定启动越州新城建设,以迎恩门为界的地块正好是新、旧城交界的中区,即老城区与越州新城之间的过渡带,再加上它是历史上的门户地带,“这个地方规划建设好了,将成为绍兴保古城、建新城的交会带和典范区。”
徐雷说,绍兴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灵”是外在的灵气,“魂”就是千年文化的积淀,包括绍兴人的气质和城市的风貌遗存,“如今绍兴的身上压着一副担子,一头挑着古城,一头挑着现代化城市。这个担子很重,寻求一个平衡点很重要。”
“对于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在城市演变中会造成缺憾,它需要一个转型的机会来弥补,迎恩门环境改造是一次机会。”徐雷认为,迎恩门环境改造工程地块面积大,
区域位置重要,它可以带动越州新城的开发,同时对于“负重前行”的绍兴,可以成为寻求平衡点的突破。
陈惟于对于迎恩门工程的着眼点更多放在对民生的改善上。他说,环境改造工程可以很好地改善百姓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府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未来的迎恩门,将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生活区,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景点。
复兴古城的文化商业生活
狭长的迎恩门区块,需要承载一些什么内容?专家学者们谈了自己的观点。
陈桥驿认为,迎恩门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以古运河为中轴连线,区块由西至东依次分布了越文化、宋文化、民国文化、现代文化及独特的码头文化等,文化历史资源相当丰富。他说:“迎恩门环境改造要承载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复兴文化,使区内历史风貌、传统街区、建筑艺术、传统台门、多彩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等得以恢复,充分体现原有的文化、商业、生活的原真性。”
这种“复兴”思想也贯穿在丁元的话语间。他说,迎恩门地区的“魂”就是古运河,它在历史文化界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很多省份都在联合把古运河申遗。在绍兴地段,专家们来看过后都认为迎恩门区块可以成为申遗的亮点。他希望迎恩门工程,在由遗迹走向遗产的过程中,开发成传世的精品,复兴绍兴文化和商业的精华之地。
丁元、徐雷都建议,这个区块要和城市其他区块开发联动,把功能定位做好,如旅游,就可以和黄酒博物馆、环城河游线、青甸湖等糅合成完整的水上游线,开发中始终围绕申遗来做文章,梳理好这一区域的交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