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上海珠宝行业的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珠宝首饰行业一度被视为与国计民生不相符合,直至1951年行业复原,又重新建立起“上海市珠玉商业同业公会”。全市尚有珠宝店和工场作坊106家,其中商店82家,磨钻工场7户,镶嵌及琢玉工场12家;开设年月最早的为1901年。
1956年在珠玉汇市的旧址上由梁兴忠(前身为“梁兴记珠宝玉器加工商店”,始创于1926年)、顾跃庸、章鸿山、秦正发四户较大的玉器作坊和市内部分镶嵌师傅,以5个互助小组生产经营形式,从事外贸旧饰的加工、改制业务。仰止堂、韫怀堂在1957年7月1日分别成立了“上海光明玉模厂”和“上海东风镶嵌饰品厂”。1960年两厂合并统一管理,1963年东风厂正式撤销,1966年统称光明玉模厂。互助组初期人员在40名左右,年产值仅20万。光明玉模厂自1970年至1973年曾一度转产,改做晶体管元件和伟人像章。到1973年底才恢复磨制宝石和制作玉器小件。到了20世纪80年代,职工人数增至170多人,年产值在100多万。1982年1月1日,经上级批准正名为“上海珠宝玉器厂”。1983年和1984年相继在人民路423号、金陵东路327号开设了外销内营门市部。全厂产品发展为珍珠、宝石、平面雕刻、玉雕工艺摆件、黄金镶嵌及金刚石玉雕电镀工具等六大类。职工人数稳定在250人左右,为全市惟一生产珠宝的专业性国有企业。
珠玉汇市的发展
1992年3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准豫园地区商业设施改扩建工程为市重点工程。短短三个月内把老饭店西厅不足100平方米的场地改建成了珠玉汇市的门面,并把旧校场路13号原九龙粮油食品商店楼面改造成交易市场。邀请胡铁生先生书写匾额,韩天衡先生题写招牌“上海珠玉汇市”;又在市场内辟出一个房间,诚意邀请上海宝石实验所把教学仪器设备搬到现场,设立了“上海珠宝鉴测中心”,成为全市首家对外进行珠宝鉴定的检测站,在国内亦属首创。
珠宝市场的开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同行,从珠宝翠钻原料到成品,通过各种渠道汇总到了珠玉汇市的交易场所。
小小的交易厅内人满为患,大家都像插蜡烛一样站着交谈,这种热烈的气氛至今在同行中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市区政府根据南市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旧区改造的设想,最后确定暂借福佑路69号豫园信用合作社的后半部分房屋来作为珠宝交易市场的场地。一个以传统交易方法和崭新的现代化管理相结合的珠宝市场——上海老城隍庙珠宝市场,于1996年6月22日正式鸣锣开张。
前期投资300多万元的老城隍庙珠宝市场分上下两层,总面积近千平方米。2001年黄浦区和南市区合二为一。上海老城隍庙珠宝市场就此无疾而终,部分进场单位另找出路,大部分集中到了丽水路81号紫锦城六楼和福源商厦、南方商厦、鄂尔多斯广场、亚一金店、城隍珠宝和新开河大楼内。
摘自《宝石鉴赏完全手册》常奇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