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幕后
年轻时的赵忠祥在主播台上。 12月6日至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推出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四名新播音员,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新闻联播》开播近30年来第一次集中推出新面孔,经过几天的“试水”,这四名播音员不仅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的认可,也博得了85%的网友赞成,将正式上岗。
央视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四位新主播将被《新闻联播》留用,与原有主播轮流主持节目。
其实新旧主播的自然更替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敲锣打鼓广而告之,与其他栏目任命主持人一样,如果觉得合适便留用了。”前晚,对于“是否已经确定新人进入《新闻联播》”的说法,央视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和人事办公室干部管理处处长晋延林并没有否认,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应希望观众多看节目。
明年《新闻联播》将走进“而立之年”,这个节目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幕后故事?昨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首位新闻男主播、《新闻联播》的首位男主持人赵忠祥,他也向记者娓娓道来30年《新闻联播》的变化。
1958年,赵忠祥进入了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与沈力开始了主播生涯。“那时没有这么先进的技术,节目都要使用胶片拍摄,然后回来冲印,剪辑。”赵忠祥说,这种胶片制作的节目和新闻纪录片唯一不同的就是胶片规格。
于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每天在北京拍摄、冲印、剪辑、播报。“胶片冲印后,装进两个大筐,几个老大姐开始挑出其中要用的部分,用胶水粘上。”这时候赵忠祥已经拿着解说词开始对照了。
真正的困难在后面播报,和现在的播报相比,赵忠祥说那是真正的直播:播音员们必须拿着解说词,对照节目内容解说,内容、前后对照都是大问题,而赵忠祥和搭档沈力必须要一字不错、文图对照解说下来。
不过这时候全中国也不过8000台电视机,赵忠祥在他第一本书《岁月随想》中还饶有兴趣地提到了那个段子,干了挺长时间工作后,连不少亲戚都不知道他的工作到底是干嘛的。
从1958年到1978年,已经播报了20年新闻的赵忠祥并不知道他将在那年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电视史上收视人群最多的节目《新闻联播》诞生了。
对赵忠祥来说,那不过是给日常播报的新闻加上了个栏目名。因为对播音员来说,播报新闻的工作没有发生变化,虽然他播报了四位新人受到认可。评点四新人最看好康辉
对于四位新人的表现,赵忠祥作为前辈也给予了关注。他认为四位新人实际上都在各自的主播岗位历练过,具备了《新闻联播》直播的素质和能力。因此这个时候中央电视台起用他们正逢其时。“我觉得康辉不错,表现得很稳定,很熟练。”
“当然,要指望他们一下就超过罗京和李瑞英,那是不现实的,毕竟罗京和李瑞英、邢质斌是经过多年的历练,才达到今天的高度。但是他们肯定会越来越好,”赵忠祥说。
七八十年代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其实,《新闻联播》对中央电视台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中央电视台终于能够承担播报重要新闻的任务了:它的收视范围已经达到了十多个省份。与此同时,各省电视台开始通过飞机、火车等运输手段,每天向中央电视台输送重要新闻。
就这样,中央电视台终于诞生了和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同样类型的“新闻联播”节目,这是只有在收视人群广泛需要、有足够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的。
而赵忠祥作为全中国第一个男主播,也经历了电视技术的变化。
由完全直播,到可以录音播出。细心的观众可以听出,邢质斌做主播时,但是新闻画面中的女声很可能是李瑞英的,因为当天值班的主播,很可能拿到的节目是别的主播录制的。
由完全隐藏在镜头后直播,到主持人出镜播报。由完全低头读稿,到可以面色自如地看提示器读稿。《新闻联播》一直在变。
到了1980年,基本的技术手段已经确定下来,《新闻联播》基本定型。而赵忠祥担任第一任男主播一直到1985年。
时间长了都“审美疲劳”
实际上在《新闻联播》近30年的历史上,至少有过12个主播,也曾经进行过频繁的更换,但从来没有过如此轰动。
究其原因,一是新世纪的传媒发达,网络传播快,让所有的动向都能第一时间为人所知;二是前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让〈新闻联播〉换换人》的提案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再加上去年李梓萌突然亮相《新闻联播》,也提高了人们对《新闻联播》换人的关注度。
赵忠祥告诉记者,实际上在他离开《新闻联播》岗位时,接手的人也不过是二三十岁,跟现在的四位新人的年龄差不多,但是当时没人关注换人。
记者也注意到,罗京、邢质斌上岗的时候,也都是年轻人,而真正经过这么多年,一拨拨人都成熟了,真正到了“当打之年”,却面临着“审美疲劳”,这也是众多网民呼吁换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