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8时59分,孙道临因突发心脏病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当这则令人悲痛的新闻映入眼帘时,他主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立刻浮现眼前。影片中,他扮演的性格迥异的形象,生动,鲜明,隽永,已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由他配音的劳伦斯·奥立弗版《哈姆雷特》更成为永远的银色经典。 有人这样评价孙道临——
“他从内涵深处而散发出的气质,无人可比”
孙道临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以后的艺术道路。祖籍浙江嘉善的孙道临,1921年生于北平(北京),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学,在该校哲学系学习,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有人这样介绍孙道临——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高产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孙道临加入了上影厂从事表演创作。主演及参演了《民主青年进行曲》、《女司机》、《南岛风云》、《家》、《不夜城》、《大雷雨》、《永不消逝的电波》、《万紫千红总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十余部影片的拍摄,其中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塑造了性格迥异的银幕形象,成为一位高产演员。1949年他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个人一等奖。
有人这样回忆孙道临——
“他的嗓音浑厚,吐字清晰,感情丰富,尤其是配音,极有魅力”
每当人们说起“生存还是死亡”这句《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时,总会想起为哈姆雷特配音的孙道临。在这部戏中,他以明晰、纯正的言语,顿挫有致的节奏,生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那位丹麦王子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语言技巧。除此之外,他还为《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过音,其富有特色的声音,极具个性,与每个人物相贴近,配音效果十分出色,他无疑对中国译制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就在昨天,我们失去了孙道临,只有他的银幕形象和不可复制的声音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别了,孙道临!别了,“哈姆雷特”!
听到孙道临逝世的消息,沈阳著名收藏家詹洪阁特别给本报打来电话,他说自己珍藏了一套新中国“22大影星”巨幅图片,而且是东北地区惟一完整的一套,其中就有孙道临。他向记者介绍了这套“22大影星”图片产生的经过。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电影一度风靡我国,苏联电影明星的大照片被高高悬挂在电影院中最显眼的位置。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看到这一情况后说:“中国电影院挂外国明星的照片当然好,但为什么不能挂我们中国演员的照片呢?”
1962年,文化部征集了各电影厂的意见,评选出了崔嵬、谢添、赵丹、张平、于洋、于蓝、谢芳、陈强、孙道临、白杨、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王丹凤、祝希娟、李亚林、庞学勤、张圆、金迪、王心刚、田华、王晓棠22位电影明星。于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22位电影明星的照片被统一制作放大,悬挂在了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随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烈的“追星”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