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杨健)岁末年初,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考察的南极中山站大气科学项目捷报频传。今天从南极中山站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传来最新消息:继2007年12月25日建成“中国南极中山站大气成份监测站”和南极冰盖近地层观测系统之后,12月31日,南极内陆考察队又在离中山站501公里的冰盖上建立了一个被命名为“熊猫”的中国/澳大利亚合作自动气象站,并测量到了第一组气象资料。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陆龙骅、效存德研究员介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澳大利亚南极局已于2007年12月31日世界时12时17分同时在线接收到了来自熊猫站的第一组资料,目前自动站所有仪器都工作正常。12月31日22时11分(世界时),该地的气温为零下25.2摄氏度、相对湿度62%、风速7.2米/秒、风向北偏东(24°)、气压703.2百帕;而在2008年1月1日13时23分(世界时),该地的气温为零下17.7摄氏度、相对湿度54%、风速5.0米/秒、风向北偏西(348°)、气压702.6百帕。
2007年12月25日,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考察队员逯昌贵、张东启、汤洁等借助直升飞机的支持,用整体吊装的方法,在站区北側天鹅岭双峰山地区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大气成份监测站”,并取得了第一批资料。
这个站位于中山站区的上风方向,是我国第一个项目较为齐全的南极大气成份业务监测站。监测项目有地面臭氧、黑碳气溶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全部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在线自动数字记录仪器;此外,还将用玻璃瓶定期采集供实验室分析使用的大气成份样品。
同时,考察队员还在中山站附近的冰盖上建立了包括超声风温仪、10米梯度热量平衡观测系统和辐射平衡观测系统在内的南极冰盖近地层观测系统,获取了南极冰盖近地层冰/气相互作用的详细资料。该观测系统远离站区,用太阳能电池作为观测系统的电源。
2007年12月31日,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内陆考察队丁明虎和其他队友一道,在离中山站501 公里的冰盖上又建立了一个名为“熊猫”的中国/澳大利亚合作自动气象站。
陆龙骅研究员说,上述三项重大进展,为2007―2008国际极地年中国考察和研究计划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开展南极地区全球变化研究,并带动相关技术进步,大幅度提升我国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的水平作出了新的贡献。
目前,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内陆考察队正在向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地区挺进,他们将在越过DOME A 后,在DOME A南侧再设立一个中国/美国合作自动气象站,届时在从中国南极中山站到DOME A的剖面上,中、澳、美合作建立的自动气象站将增加到6个,形成完整的监测断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