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综述之一:创新强国力 硕果惠民生
急起直追,在创新实践中培育创新人才
从2003年至今,全国育种机构通过矮败小麦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增产粮食4亿公斤,帮助农民增收6亿元。如果全国3.5亿亩小麦都用上这项技术,可以增加粮食140亿公斤!
2003年10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航天英雄杨利伟安全着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
2006年10月25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高性能计算机、基因组研究、电动车飞驶、“翔凤”展翅……众多优秀的创新成果背后,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的出路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来自科技部的统计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381.5万人,比2000年增加59.1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总量达到136.5万人年,比2000年增加44.3万人年。R&D科学家与工程师总量达到111.9万人年,比2000年增长61%。
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的人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32.9%提高到2004年的39.3%。
中国,正在由人才大国逐步走向人才强国。
政策推动,激励科技人员投身自主创新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国围绕科技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评价等环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
2001年至2003年,国家就人才队伍建设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三个文件,将科技人才培养放到了重要位置。
2005年底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提出,“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管理专家”。
实施多年的国家科技奖励政策、鼓励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策,对激励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更是把股权激励政策作为激励企业核心人才的手段,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研发和管理人员创造财富的热情。
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制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提出以促进形成“公平、公开”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导向评价研发人员。2007年,人事部、科技部又发布《关于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科学研究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等级设置作了具体规定。
直面差距,建设更加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人才相对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明显偏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全时当量R&D人员只有15人,而日本有132人、德国有122人、韩国有81人、法国(2002年)有127人。
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依然缺乏。根据国际科学论文检索,1993―2003年,各学科世界前20篇最重要的论文中没有中国科学家的论文,前100篇中仅有2篇,前1000篇中仅有14篇;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为206人,占总数(9073人)的2.26%,其中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仅1人,占0.4%,二级组织主席仅24人,占1.1%。
信息通讯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新兴行业,科技人才所占比重偏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公益型科技人才不足。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工业(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工业和农、林、牧、渔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17个行业门类中,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0%和4.9%。
针对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逐步形成科技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大学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和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继续执行好现有政策、切实解决科技人才的工资待遇以及生活等方面问题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和制订有关人才引进的建设性政策,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和奖励制度,逐步改变过去“一刀切”和过分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科技人员的实际能力和贡献的评价方式;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科技人才的管理提供保障;逐步减少科技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干预,完善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管理体制。
人民网记者 蒋建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