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load.gif)
读过《山海经》的读者、看过《星球大战》的观众一定对兽面人身动物印象深刻。而在动物界,两物种合体的现象真的存在。记者从省林业局获悉,身像蜥蜴、尾似鳄鱼、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两广特有的珍稀物种——鳄蜥2007年在我省首次人工繁殖成功,海峡两岸研究人员正紧密合作,研究鳄蜥的生活习性和回归自然方法。近日,记者走进韶关鳄蜥自然保护区,为读者揭开鳄蜥神秘的面纱。
真面目:雌雄难分辨 懒如“猪八戒”
鳄蜥是蜥蜴之中的“猪八戒”,以懒惰闻名,晚上呼呼大睡,白天则喜欢呆在岩石或距离水面不远的树枝上一动不动;一旦受到惊吓,鳄蜥立即跃入水中,或潜藏在岩石下的洞穴里,因此被称为“落水狗”。
工作人员轻轻搬开水池上方的木板,两条鳄蜥仍置若罔闻。直到工作人员惊醒它们,绰号“长尾”的家伙才伸伸懒腰,摆着那条长过身体的尾巴、挺着大肚子在水中游弋几下,慢吞吞地爬到石头上“走秀”,一步三摇的样子十分滑稽。
记者留意到,鳄蜥身体上半部分类似普通蜥蜴,披着坚硬的鳞甲,四肢短小,末端有尖锐而弯曲的爪;尾巴则四四方方,跟鳄鱼一样,有两排平行大鳞片,但个头远小于鳄鱼,长度一般不超过40厘米。
令人称奇的是,鳄蜥雌雄莫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别看“长尾”挺着大肚子,他可是雄的,“大嘴”才是雌的,“长尾”的腹部呈红色,“大嘴”则没有。鳄蜥遇到危险会张开大大的嘴巴以示警戒。果然,当工作人员把“大嘴”放在地板上时,它张着大大的嘴巴对着周围的人恐吓一番后夺路而逃,幸亏工作人员及时出手,它才得以返回安乐窝。
![](/images/load.gif)
工作人员透露,鳄蜥安全受到威胁时,它即开口攻击,一般雄性活泼凶恶,雌性较迟钝温顺。有意思的是,鳄蜥咬人之后不会松嘴,人越挣扎,鳄蜥咬得更紧。鳄蜥有时也互相撕咬搏斗,有的被咬断指或趾,有的被咬断尾巴。但鳄蜥的断尾可以再生。
鳄蜥有段“古”
中大生物系发现新物种
亿年活化石人知才90年
鳄蜥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十分久远,超过1.9亿年,与恐龙同时代,有“活化石”之称。但鳄蜥被人类所知的时间却不长。鳄蜥自然保护区工程师于海告诉记者,鳄蜥是我国国立中山大学的生物系考察队于1928年5月至1929年6月前往广西金秀县大瑶山科考时发现的,至今不过90年。
当时,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在瑶山罗香及其相邻村寨发现28条陌生的爬行小动物,似蜥蜴又像鳄鱼,十分奇特。随后中山大学将采集到的2号标本送给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辨别。1930年德国学者恩斯特认定鳄蜥为新发现的物种,并且是单科、单属、单种的动物。
2001年,广东省发现鳄蜥。2003年,越南东北部也首次发现鳄蜥。
濒危因:一是懒二是难长大三是污染
为什么他们会濒临灭绝呢?于海说,这首先和他们的“懒”有关。由于鳄蜥白天70%~80%的时间都会静栖在石头上,晚上则睡大觉。甚至当地农民晚上进山,在鳄蜥旁边说话的时候,它都不会被惊醒,所以容易被人类抓到。同时,这种习性也导致鳄蜥很容易被天敌抓获。
另外,自然存活率很低也使鳄蜥繁殖不容易。鳄蜥的性成熟期比较长,一般3~4年后才能开始繁殖下一代;虽然一次繁殖的数量最高可达8条,但由于鳄蜥一出生就独立生活,很容易死亡。
再者,鳄蜥必须生活于森林覆盖率75%以上的常绿阔叶林,对周围水域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没有污染。在广西一林场,研究人员发现,树砍到哪里,哪里的鳄蜥就死亡。
2005年,鳄蜥自然保护区开始开展人工饲养鳄蜥的实验。于海说,在人工繁殖的过程中,最难的阶段就是孵化。此外,人工繁殖的鳄蜥还容易长皮肤病,只要水质不好,它们就容易患上皮肤病,出现皮肤溃烂,不过用红霉素就可以治好。
首批野外数据今年中知晓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鳄蜥自然保护区去年首次成功繁殖了45只鳄蜥,存活率达到95.6%。2007年整个自然保护区已有350只左右的鳄蜥,是全国已知数量的1/3,成为我国鳄蜥种群最大的分布地。
但对于人类来说,鳄蜥很多生活习性还是个谜?去年,鳄蜥自然保护区曾把一批人工繁殖的鳄蜥放回大自然,但由于没有跟踪技术,无从研究其生存情况。
困难时刻,海峡对岸的屏东大学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从去年开始,多方通力合作,在15条鳄蜥体内植入当今最先进的晶片,把其中7条留在鳄蜥研究中心,研究晶片是否对其产生副作用;另外8条则放回大自然。今年,屏东大学的学者们将再次到访大陆,通过晶片获取第一批鳄蜥的生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