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时尚圈 谁是中国潮流推手

王朝装修·作者佚名  2008-04-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我们被王长田的电视、邵忠的报纸和洪晃的杂志教会做一个都会里的时尚女子:像章子怡一样聪明,如张曼玉般优雅,笑起来有巩俐的味道,带点王菲的不羁个性。住艾未未和潘石屹打造的房子,或者干脆找到张永和设计一栋LOFT,买登昆滟的“生活经艳”布置空间,收藏陈逸飞的油画,热爱旅行,拥有戴毅的君悦酒店的贵宾卡。去翁菱的画廊欣赏艺术,在李景汉的外滩三号和张瑷玲的外滩18号培养气质,到方力均的餐厅品味美食美景,去何磐光的恒隆感受流行,听宋柯和黄小茂的音乐,看崔健激情四射的演唱会,被海岩笔下的山盟海誓感动,看张艺谋的歌剧、陈凯歌的电影,在汪兴政的会所里体味旧上海的旖旎,在罗康瑞的新天地上演情色男女。读一读吕燕的时尚感言,到“东田造型”给自己一个新形象,穿着张肇达和祁刚设计的礼服去棉棉或蔡伟志组织的PARTY,和王雯琴、姜培琳这样的名模擦肩而过,华丽的生活凝固在冯海的镜头里。

张曼玉--返璞归真

提起张曼玉,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优雅”。“曼玉”式的优雅影响了一代中国女性,第一次,时间不再是女人最大的敌人—原来年轻时候的青涩可以被时间打磨成一种韵味,这一影响比任何化妆品和时装对女人来得都更意义重大。

张曼玉是时尚中的女人,作为出色的演员,她的造型影响着大众的潮流指标,担任香港IZZUE品牌设计总监,更制造流行观点,操控潮流走向。对于设计总监和演员两个不同的身份,张曼玉表示,做设计能够拥有控制权,自作主张,比如觉得红色好看那么最终就用红色;而作为演员,要完全相信导演,电影最终是好是坏,自己无法左右。

张曼玉并没有特别喜欢的品牌:“我并不在乎衣服是不是名牌,只要适合自己就好。就算挑选时装设计师的作品,我也往往会挑一些看上去很破破烂烂的设计。” 她穿旗袍最美,但是,私下她总是穿最普通的牛仔裤、白衬衫,几十元一件的衣服骑自行车在法国逛街,她热爱自由,为此放弃香港的流金繁华,放弃被人追捧炒作的风头浪尖,为世人神往。她从不追随流行,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就是最好的。

巩俐--代言“东方女人”

巩俐的巨星位置早已定格,任凭韶华老去,任凭新人辈出,这情形和索菲亚·罗兰、葛丽泰·嘉宝有相似之处,这个“最东方”的女人早已领悟到时尚中最高的境界——风格永存,她的微笑已经成为东方时尚的经典。

在西方人眼中,巩俐是“全球最美的东方女人”,集美丽、性感、智慧于一身。

她是第一个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女演员,荣获法国骑士荣誉勋章,被《People》收录为世界上最美丽的50人之一,第51届戛纳电影节的特邀嘉宾,被奥斯卡委员会接纳为会员,是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迄今为止,巩俐是中国去戛纳参赛的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女主角,5次的纪录无人打破。与张艺谋合作的8年里从影像上定位了MADE IN CHINA的电影形式,即使是黄土高原上的农村妇女形象,巩俐仍然美得令人不可侧目,这就是气质的魅力。

章子怡--时尚是聪明人的游戏

时尚与明星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明星需要遵守时尚的游戏规则,时尚需要明星的呐喊助威,从这个意义上说,用7年的时间上位全球SUPER STAR的章子怡是对中国时尚影响力最大的明星之一,甚至影响到了世界看待中国时尚的态度。

作为“谋女郎”出道时,她被称为“小巩俐”,而今天,人们叫她“Ziyi Zhang”。首位在奥斯卡奖上担任颁奖嘉宾的华人女星,斯皮尔伯格《艺伎回忆录》中的女主角,Dior秋冬高级时装发布会人气压倒查理兹·塞隆的焦点……

正如当年一手提携小女孩的张艺谋所说,章子怡成功并不是靠运气,靠的是她自己的努力和这个时代的契合。刚出道时,章子怡被批评衣着没品,如今,她从50套盛装中选出的MoniQueLhuillieR礼服被美国PEOPLE杂志评选为“六大奥斯卡最佳着装”。当年随着李安到好莱坞,只能微笑,4年后在《艺伎回忆录》中可以用英语讲对白。她身上最闪光的也是她在屏幕上的独家“狠劲”,这种精神代表了新女性独立的价值观。

王菲--喜欢的就是流行的

华语乐坛当仁不让的“一姐”,也是中国时尚界影响力最大的“一姐”,与其他的明星多被品评的时尚命运不同,她身上的时尚因子被最广泛的模仿与复制,每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造型被津津乐道,每一张新专辑中的形象革命,都引起了一场时尚的革命。

她是另类的代名词,女明星们多追随时尚,却无法逃脱时尚规则中“过时”的命运,只有王菲,永不做自己。她极具创新精神,经常有神来之笔。1992年她专辑封面上那双带子绕到膝盖的绑带凉鞋,几年之后甚至现在还在广泛流行;黑眼妆、蝴蝶妆、烟熏眼、冲天炮发型、中分离子长发、爆炸头至今还是流行发式;2001年复古装的mix&match,以及军装元素的应用,红色复古高跟鞋、鱼网袜都是王菲掀起的潮流,每一种造型都在惊世骇俗之后引出大批追随者。

王菲平时的着装不会像在舞台上那样夸张,喜欢简单、舒适的造型和服饰,比较信赖Celine和Prada的设计,对她来说:“流行对我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流行。”

崔健--漫漫摇滚长征路

摇滚对时尚的影响在每年的时装新品发布中都有例证,而最绝妙的是摇滚的叛逆不羁使时尚也要低下高贵的头。崔健的经历便是中国摇滚的历史,他早于中国时尚而流行至今。

1986年,中国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北京举行的为纪念86’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有一个人穿了一件颇像大清帝国时期的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台下观众愣住了,音乐随之响起:“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台下静默一片。10分钟后,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

从此以后,哪里有一顶镶嵌红五角星的鸭舌帽,哪里就是中国的漫漫摇滚长征路的根据地,崔健高举着大旗,怒吼着带路。

崔健,似乎是专门为中国的摇滚乐而诞生的天才,1986年,崔健用《一无所有》宣布了中国摇滚乐的诞生,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式的声音,它也是开放了的中国青年人观念发生变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崔健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中国式的摇滚的表达方式,崔健的摇滚表现了上世纪80年代青年人潜意识里所要表达的东西,他用摇滚乐这种方式感召了这一代人,这一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日益明显。

方力钧--新的人格代表

方力钧作为中国先锋艺术的代表,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他也是率先进入时尚领域的艺术家的典型,无论在云南的别墅还是在北京的餐厅,无论在电影中的客串还是在时尚聚会上的露面,都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时尚“案内人”的身份。

方力钧是太典型的射手座男人,他乐观,好奇,顶着一颗长有两只招风耳、极富特色的光头招摇过市是他的专利;他的脑细胞超级活跃,纤巧的双手运作着线条和色彩,落实到作品里的无数变形的影像模模糊糊间,都像他本人。一些艺术评论家称方力钧为“泼皮浪子”,所指的既是他的画风,也是他本人的形象。

这个制造了一系列大头波普造型的当代艺术家,现在是多家餐厅的老板。北京现代城的“茶马古道”餐厅,以挑空的大厅和玻璃地板构造了一个大开大阖的 LOFT空间,从这里开始,在圈内和专业画廊中流转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开始进入城市生活的日常空间。

“当代艺术关注的是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当代的艺术家需要更积极的一种态度,把他们的想法,把他们的作品推给当下的这些人来看。” 方力钧说。

黄小茂--Demo狂人日记

作为中国20年流行音乐最资深的缔造人之一,他通过音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华纳唱片中国(香港)有限公司总裁,他通过操纵流行左右着时尚。

他不记得自己写了多少首歌,只是说每每看见都感觉怪怪,即使再创作,也只为感觉对的那一刻;从过去的牛仔裤到如今棉麻在身,不一定名牌,却旗帜鲜明地痛恨纤维制品;他看重原创,着迷个性,每天听大量小样,“Demo狂人”的绰号由此得来;他维系中立的美学品位,绝不以个人喜好干涉公司运营理念;旁人热衷新媒体技术,他保留看法,坚持做好音乐,强调打败时间的品质。这就是黄小茂,他和他自己,一个头脑,却有着两颗完美的心灵。

黄小茂的生活很简单,自称不热衷时尚。的确,他非狂热的参与者,而是不动声色的制造者。这个男人认为,时尚要像一瓶至尊红酒,醇香可以久远,而非昙花转瞬。“做校园民谣只有少许商业考虑,最大的念头,是想不同那些苍白的情歌,并且珍藏自己30岁以前的美好回忆。”黄小茂的真诚俘虏了那个时代,在无数大学生心中镌刻了对岁月的留恋,后来,他们在KTV一遍一遍地唱着“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即使此时,这些人已贵为城市里最新的财富阶层,依然热泪盈眶,仿佛青春还未结束。旧的神话还在继续,而新的,好像水面的绿光,等着黄小茂能再次目睹。“对于华纳甚至是中国整个唱片界来说,媒体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模式的合作,并非主流,只是对盗版猖獗所造成的市场损失,做一些弥补,况且我们早在几年前已经开始这样尝试,新方法其实是老手段,归根结底,形式依然由内容决定,认真做好的音乐,扎实搞原创,才能突围,我相信一种更能将讲究创意和个性的流行理念,能很快到来,做新做透,那才是我期盼的。”

宋柯--风云十年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次北京高校英语歌曲大赛,刘欢获得了第一名,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歌坛上一帆风顺并长期雄霸一方的历程。还是那次比赛,一个叫宋柯的人获得了第二名,20年后,他也成为中国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只不过他凭借的不是自己的歌喉,而是在唱片业纵横捭阖的身手,演唱,或许是他日后执掌唱片业风云的小小前奏。

宋柯对中国唱片业的影响和无数个“第一”联系在一起:监制推出《青春无悔》开创了本土校园民谣的先河,至今无人超越;促成“上海声像”与“麦田音乐”之间发行商与制作公司的合作模式,产业中至今延续;监制推出18孔专辑包装打响防盗版第一炮;“麦田音乐”与“华纳唱片”签约,开创首例国际品牌与本土著名独立厂牌的合作模式 ;创立太和麦田打破国际五大唱片一统江湖的局面,真正奠定了本土唱片业的游戏规则……

从朴树到叶蓓,从周迅到房祖名,从刀郎到三里屯歌手,宋柯在从业10年里操纵着我们的耳朵,现在,他从本土唱片业始创时期的京剧唱片中得到启发,尝试将传统京剧与西洋古典、民乐交响等多种音乐相结合,出版梅葆玖先生演唱的两张梅派发烧级唱片《贵妃醉酒》和《太真外传》;从当下最流行的iPod潮流中发现高科技如果遭遇到娱乐产生的巨大商机,主导太和麦田发展SP业务,和其他合作客户实现品牌双赢。他天马行空的商业创意预示着下一个风云十年。

虽然中国唱片业一直处在艰难发展的环境下,但宋柯自身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品牌,明星化的商人,娱乐时尚的风向标。

春树--80后的时尚观

春树是80后集体登场的前奏,也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影响主流时尚界的开端。这一代人的时尚观更具个性、更广泛、更直接。由于他们与国际接轨的成长经历,从此时尚在中国不再需要调整时差,也注定了接下来的时尚被80后的审美所左右。

春树自从一“出道”起,就竖起了一面精神的旗帜——朋克。在《北京娃娃》的扉页介绍里,春树自称“热爱摇滚,热爱朋克精神,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热爱鲁迅”。将自己的叛逆与一种源自西方文化的亚文化精神传统联系起来,这是在她之前的棉棉未曾做到的,也是韩寒等其他“80后”叛逆少年不具备的。在以后的宣传炒作中,春树被更明确地定位为“80后少年朋克的文化偶像”,成为中国“新新人类”叛逆精神的代言人。

春树小说里的元素——退学、性爱、放荡不羁、地下摇滚、朋克、DV、网络……体现了文字的游戏精神,如果针对年轻人写作要设立“偶像奖”,春树无疑是榜上有名的。她让文字变成了非常时髦的玩意,让众多的80后以及90意识到,原来文学也可以很时尚。

刘钊--与时尚重新对话

作为中国最早与时尚打交道的少数人,刘钊几乎经历了中国时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也创造了中国时尚的若干个第一次,今天这个极具生活情调、讲求生活品质的英俊男人,在中法时尚交流方面几度大手笔。

现在,刘钊的工作和生活跟法国时尚紧密相连,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的荣誉代表。这个组织代表了Dior、Chanel等世界上最顶级的奢侈品品牌。

打过多年的交道,刘钊对法国时尚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了解法国越多,越觉得法国时尚的概念是很广的。法国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是重视创新、高科技非常发达的国家。它不但有很多香水、化妆品、著名的酒店、美食,而且宇航技术、医疗科技等等也都非常领先。它很好地保留和发扬了历史遗留给法国的东西,也正在创造新的东西,比如科技、电影、绘画艺术,我觉得法国创新的一面更值得关注。

于是,从时尚到文化,他的带领又跨越了一步。去年,他策划了北京、上海的法国印象派画展的开幕式;他还是巴黎申奥大使之一;今年,他参与了中法文化年荣誉委员会的活动;不久前,刘钊还组织了一批中国时尚媒体的记者,专程赴法国采访旗下奢侈品大牌的CEO,目的就是让这些源自法国的奢侈品牌及奢侈文化在中国落地生根;目前,他正在策划激情创意法国精品展,展览将于10月25号~11月7号在上海恒隆广场举行。

谈及个人喜好,他说他注重品质,更要适合自己。他倾心于Dolce&Gabbana、Y.S.L、Lanvin、Dior的男装。

刘钊最反感别人夸他时尚、有品位。他说:“这几乎就是我们的行业素质,要不根本吃不了这碗饭,用来形容圈外人是赞美,用在我身上,这不是骂人嘛,呵呵。”

杨澜--知性美女

在不同的时代,杨澜都选择了当时风口浪尖的生活方式,所以她的生活有了传奇的味道,对于不同时代的时尚,她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一个传媒做出来的名人变成了一个做传媒的名人,占据了时尚的话语权。

无可争议,杨澜是当今中国最出色的女性之一,她美丽、聪慧、优雅、知性,在中国人心中,如果知性美女有一张面孔,那就是杨澜的面孔。她曾经与陈冲、瞿颖、张天爱等人一起,被选为亚洲70位美女之一。

《正大综艺》的4年造就了杨澜,盛名之下的她放下“金话筒”出国留学震惊了很多人。两年后拿了学位的杨澜选择了回国,从加盟凤凰卫视到创立“阳光文化”公司,大众视野里的杨澜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设置。但是,千变万化的杨澜从没有偏离做媒体这个大方向,她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的优势,杨澜的每一次选择包含着她对自己、对未来的清醒把握和预期。

她在上海生活,在北京交朋友,在香港做生意。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用来采访的名流,也不在采访里边说什么偏激有刺激性的话,她的拿捏功夫堪称一流。

柯颖德--E时代公关

奥美公关见证并奠定了中国奢侈品行业的发展,其中它的领军人物柯颖德一直在幕后操纵着中国时尚的品牌战略。

柯颖德一手建立了奥美公关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业务。在柯颖德的领导下,奥美公关参与了许多至关重要的重大事件的发布活动,许多于中国时尚息息相关的产业得到推广。

柯颖德提出的“360度品牌管家”的理念是奥美公关的独到之处,所谓“360度”是指一个全方位的公关手段,它包括公关、企业形象设计、广告、促销、媒介投放、媒介互动等各方面。

IBM就是柯颖德“360度品牌管家"理念的成功案例。几年前,很少人会认为IBM是一间软件服务商。直到1998年,IBM找上了奥美,由此成功转变形象。现在的IBM,是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路人皆知。

柯颖德还把前所未有的开放的企业文化带入了中国。走进奥美公关公司,你会看见批评奥美公司的剪报被贴在公告墙上。老板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跟员工一样只有一个小隔间。员工神情自若,姿势随意。好像待在自己家里一样。柯颖德则是最典型的,他的工作姿势有很多:半坐半躺地歪斜着身子、两只胳膊反圈到脑后、趴在桌子上……手里还常常玩着小物件。柯颖德对说:“奥美的文化就是这样,非常开放。要实现价值,我们就必须互相信任。反之,公司不可能很好地成长。我的原则是诚实和信任,员工可以说出他的想法,不管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在我们的办公室里,你可以感觉到有些疯狂但很自由的氛围,我们喜欢这样的工作空间,有很多好的念头就是这样产生的。”

洪晃--另类名媛

洪晃这个人就是时尚特立独行的标本,她住在798艺术区LOFT里,西方教育、生活背景与东方传统家庭的熏陶在她身上生出一派东西合璧的气象,回到中国成为本土时尚杂志的领军人物之一,并开创电视时尚类谈话节目之先河,势将时尚传播到底。

年逾四十的洪晃好像突然现身在大众面前,并且成功地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现代都市白领和众多文化人的注意。她从小受过美国文化的影响,成年后个性率直,甚至经常说粗话,虽然相貌不及美人妈妈章含之,但是张扬的性情和绝对自我的生活方式也成就了独特的洪晃。

如果没有那本《我的非正常生活》,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洪晃究竟是何许人。如今,许多人在一夜之间知道了她是章士钊的外孙女、章含之的女儿、陈凯歌的前妻。行事风格向来特立独行的洪晃,这一次着实好好地秀了一把,让自己的知名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洪晃经常大声疾呼:“我不靠家庭背景吃饭!”但还是在无意中诱发了许多女性的名媛梦。对于平常人来说,“名媛”背后也就是名人的私生活,这在哪个朝代都是从来不会缺乏读者的。以洪晃开始,“名媛”这一消失半个世纪的名词于2003年开始出现在媒体和时尚圈。

邵忠--创意和生意的平衡

“中国传统的教育,只要努力工作,不要努力生活。但我认为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努力生活。我们做《周末画报》和《新视线》,其目的都是提升国人的生活品位。中国人到现在还在讲生存权,哪有什么lifestyle可言。一般人的生活没有一点讲究,吃饭、上班、睡觉,就这样过一生。我们提倡的是,有选择地生活。” 隐藏在邵忠心底的梦想,不是思想革命,而是生活革命。

名列中国传媒大腕100人中的邵忠,在不同地方,会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北京,他侧重文化艺术圈;在上海,他侧重时尚和跨国公司的圈子;在广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管理者;在香港,他收购了香港时尚与设计杂志的标杆——《号外》。内地不太了解的《号外》是香港期刊的一根标杆,已有28年历史,代表了香港杂志界最现代、最时尚的一面。将来政策开放,把它引入内地,肯定很有前景。邵忠则表示,将《号外》买下来,更多的是看重它的资源,比如设计、选题和团队。

邵忠认为,自己的精力60%在创意上,40%在生意上。他常常以“创意和生意的平衡”来自律。如果两者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行不悖,那么邵忠的确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

目前,除了《周末画报》这一成熟产品外,邵忠旗下的《新视线》、《号外》已经成为中国时尚主流媒体,创导具全国影响力的各种时尚观点。而《周末画报》对时尚动态的捕捉成为时尚的意见领袖。

刘长乐--品牌就是时尚

“在中国,媒体经理人不仅是企业家,更像是政治家。” 刘长乐的商业策略是在海外成立公司,拓展中国内地具有潜力的传媒业。

刘长乐对于品牌的理解是“品牌是各化现象,品牌也是一种时尚,品牌是一种名声打造的标致,品牌又是一个企业精神和理念的体现。品牌的特点是有内涵,有活力,有知名度,有价值。”对于维系自身品牌,刘长乐是不遗余力的。

2002年的刘长乐,还被媒体认为是低调的。而今天,刘长乐的名字已经与凤凰卫视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华小姐慈善晚宴上,刘长乐献歌马来西亚,借助凤凰卫视的平台,刘长乐也对河南抗艾的意义等发表看法。

目前,凤凰卫视正努力形成“电视广告+收费频道+节目交易”的多元赢利模式,且已运作上市。刘长乐先后被评为“中国企业领袖”和“2002年度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传媒创新人物”之一。

王长田--做中国的时代华纳

王长田是中国最早从大众的电视传媒中捕捉到时尚商机的经营者之一,“最早”就意味着他对电视传媒时尚化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他的节目又左右着时尚的潮流走向。

从《中国娱乐报道》到《音乐榜中榜》、《网络天下》,王长田和他的“光线”着实把中国的娱乐界舞动得风风火火。“光线”拥有国内最受欢迎的主持人李霞、索妮、沈星、何炅、梁璐等,据说当初有人做过调查,最受欢迎的10个电视主持人当中至少有4个是“光线”的。

造就光线神话的就是“娱乐中国”的王长田。王长田最开始接触电视是从创办当时北京电视台最优秀的新闻栏目《北京特快》开始,被一位有影响的国外媒体专家评价是“当时中国惟一能够与国际水准接轨的新闻节目”。1998年,王长田和几位同道集资1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旁边借斗室创业,继续编织“电视梦”。1999年春启动《中国娱乐报道》节目,在内地首开由民间公司制作资讯类电视节目的先河,一路进军中国内地最大的民间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目前“光线传播”旗下拥有10多个强势节目,2003年广告收入超过2.5亿元,播出范围覆盖全国300多家电视台。

光线传媒则要将娱乐进行到底,不但在娱乐产业链上通吃,而且以此为平台,以全新的多媒体商业模式介入时尚产业。2003年下半年,光线与上海东方卫视合作推出两档新锐时尚栏目《摩登时代》和《时尚炫凤》,2004年将举办盛大的时尚颁奖盛典,全面引领全球华人娱乐时尚风向标。“我们希望中国明星时尚起来,以最时尚的风貌呈现给观众。”王长田说。光线通过《娱乐现场》、《摩登时代》和《时尚炫凤》以及《明星bigstar》时尚版、E视网时尚频道和彩信,向全世界亿万受众展现中国娱乐界的新形象。

张永和--非常建筑 非常十年

张永和是当代中国最具时尚意识的建筑师。他说:“我想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而不是一个文化的边缘。”他不仅要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中心,还要求自己成为推动该文化演变的中心力量──也是时尚的演变中心力量之一。

张永和可能是中国最知名的建筑师,可能也是最忙碌的建筑师。1993年他与夫人鲁力佳回到北京创建非常建筑,见证了中国建筑非同寻常的十年历程。“非常建筑”创作的席殊书屋、北京远洋艺术中心、山语间、二分宅等一个又一个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在不断革新国人传统建筑观念的同时,也成为国际建筑界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非常建筑的追求曾经引发过一波又一波时尚的喧响、形式的仿效以及趣味的跟从。今天,“非常建筑”成了中国实验建筑的代言人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工作室。

张永和在美国学习建筑的经历影响了他对于个性时尚的理解。在他看来服装跟建筑存在着某种联系,三宅一生设计打褶服装的动机,也对张永和的建筑设计产生了一些触动,张永和将在建筑上的心态表现在他的时尚穿衣理念中,他严谨于建筑,衣服的面料,中意那些棉、麻制品的衣服。但是又在颜色方面表现一些自我的风格。

张永和2005年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MIT建筑学系是美国最古老的、也是最顶尖的建筑科系之一。这是华裔人士第一次执掌美国建筑研究重镇。

艾未未--哲学一般生活

艾未未的成名与以往艺术家在艺术领域里的成功不同,他的个人经历使艺术家明星化,从而使设计、艺术成为时尚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他将艺术、时尚、商业三位一体,和谐统一,提升了中国时尚的品位。

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艾未未都在实践。他寻找与传统做游戏的可能,人们通常的审美习惯在他的作品中遇到尴尬、抵制、怀疑、嘲弄和荒诞。

艾未未远离城市,他郊外著名的家曾登上过无数国际知名杂志。他对城市文明和现代科技的依赖也较小,不会传手机短信;最喜欢的电脑功能键是delete键;没有电视机,朋友们有自拍的电影拿过来,就把整面的白墙当做幕布,用投影仪打在上面看。

始终游离在主流之外,却被时尚追捧,他毫不拘束地在建筑、雕塑、绘画、家具、编书、策展等方面进行着自己独特的实践,成为活跃于中国前卫艺术舞台,频繁出现在国际艺术界、时尚界的重要人物。

戴毅--君悦中国时

与其说GRAND HYATT集团经营着全世界一流的酒店不如说经营着时尚的名利场,戴毅将这个精彩的舞台带到中国,也为中国时尚增添了新的内涵。

戴毅说:“我最感欣慰和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在中国筹建了台北君悦大饭店、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和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这三家出色的酒店。”上海的君悦目前仍是全世界最高的酒店,位于88层的金茂大厦内的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早已成为上海的标志。

金茂君悦最著名的特色就是戴毅为客人特别设计的“金色通道”——从客人进入54层酒店大堂到85层的客房,都有服务生在每一部电梯旁迎候。所有的酒店员工,无论是总经理,还是保安人员,都要面带真诚的微笑为每一位客人服务。他还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并让每一位员工来监督他:任何员工只要在酒店的任何时间看到他脸上没有微笑,都可以报告给人事部,还能得到酒店请吃饭的嘉奖。

雪茄是戴毅的惟一爱好,他喜欢在开会之余走到一旁点燃一支雪茄,他说:“我不是特别资深的雪茄客,不过雪茄的确能够缓解我的疲劳和紧张。”

汪兴政--寻觅遗失的奢华情调

与汪兴政有瓜葛的时尚人士多到无法历数,没准儿,名人录中有半数以上的人都曾是他的座上宾。

早在2001年,永福路200号还是英国领事馆,领事馆的官员刚刚从这里迁出。当时这个占地3亩,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已破败残缺,无人问津。

汪兴政却一下子就被这个看似破败的院落吸引住了。当时他“完全没有想到任何商业模式”。只是冲动地想要复苏这个庭院,他希望能把它恢复成一件艺术品。“中西合璧、冲突而和谐”是这个举措的目标。于是,雍福会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明代千金小姐的闺床和上世纪60年代的Gucci沙发相得益彰;印有毛泽东头像的陶瓷杯与大红底色的英式茶杯相映成趣。

他不惜任何代价让雍福会变得完美,甚至专门从浙江东阳搬回来一条清代的长廊,将走廊里的每一部分像积木一样拆下来,在每一个构件编号,搬回上海,再耗上半年时间重新组装在院落里。

到2004年3月雍福会正式开业,美国、日本、韩国包括国内的一些高端媒体蜂拥而至,除此之外雍福会没有主动做过任何形式的宣传。

但是没过多久,雍福会就已经众星云集,其中包括法国总统夫人贝尔纳黛特·希拉克,卢森堡首相容克,欧盟执委会副主席帕拉希奥,微软CEO陈永正,高尔夫球大师加利·皮亚,法国指挥大师威廉·克利斯提,电影《英国病人》男主角拉尔夫·法因斯,NBA球星姚明及国际巨星成龙、张曼玉等等。

其实,全国的高级会所比比皆是,惟有汪兴政把会所精神提升到了极致,还给上海遗失了很久的奢华情调、豪门生活复苏,顶级时尚崭露头角。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