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新闻发言人:“封杀苏宁”是误读

王朝装修·作者佚名  2008-04-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限于香港联交所的信息披露要求,在国美与永乐没有完成合并前,黄总将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媒体采访。”8月12日,国美新闻发言人、品牌管理中心总监何阳青回电,替国美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婉拒了《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的采访要求。

但何阳青表示,他已获得黄光裕的授权,可以解答本报提出的所有问题。

《21世纪》:媒体报道说,国美禁止供货商参与苏宁的促销活动和向苏宁配货。请问,这个情况是否属实?如果苏宁向供货商提出上述要求,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何阳青:这是一种误读。我们自己不这么做,也希望竞争对手不要这样做。(封杀苏宁)你说可能不可能?我有这么强的力量让所有的供应商不要给苏宁配货,那苏宁不是明天就要倒闭了吗?

我们从去年开始就谈和谐厂商关系的问题,和谐厂商关系如果不去改变目前的行业规则、不去提升供应链价值的话,再怎么说都是空话。

这次国美与永乐的合并提出了很明确的观点:目前供应链的效益是不高的;渠道与供应商存在重复投入造成的高成本现象。

《21世纪》:重复投入体现在哪些地方?

何阳青:比如说终端的促销人员,长虹在一个卖场里可能要派两名促销人员,一个人的工资如果是2500元,2个人就是5000元,国美、苏宁、大中等有1200家店,厂家需要付出6000万元。如果终端销售人员由渠道来做,那么厂家可能只需要付出3000万元的终端促销费用,可以节省3000万元。彩电有15个品牌,我有15个销售人员,这15个销售人员可以交叉销售,就能够保证整个卖场的销售状况,如果由厂家派的话就需要30个销售人员,这个投入就是重复的。

《21世纪》:有学者认为苏宁和国美的成本优势是建立在采购成本基础上的外生优势,而不是建立在严格管理上的内生优势,因此不具有永恒性,是一种缺乏保障的优势。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何阳青:国美20年来一直保持不变的经营理念:薄利多销、服务当先。我们追求的是销售绝对值和利润绝对值,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12%的综合毛利率水平。

《21世纪》:陈晓说美、乐之所以走到一块,原因是双方意识到行业整合是中国家电从大国到强国的一个措施,因为只有把渠道规模充分做大,才能真正形成新型厂商关系。你能否勾勒一下心目中理想的厂商关系?

何阳青:现在刚刚合并,新公司还没有成立,这种理念是国美和永乐合并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个产业健康发展。

《21世纪》:你多次提到供应链价值提升,能具体谈一谈吗?

何阳青:供应链价值的提升,一个是刚才提到的销售人员、分工的明细。再一个就是物流,比如说要卖100台彩电,那么厂商要在国美存货150台,在永乐存150台,存300台才能卖200台。可是,国美和永乐合并后,就可以用大物流体系,卖200台可能只要存货250台就够了,而且资源可以调配。厂家货物的周转频率加快,货币的流动速度也就加快了,这些都是可以提升的。

如果说在7月25日国美宣布收购永乐尚有悬念的话,昨天(2006年8月14日)永乐(0503.HK)中期业绩的公布,则可以被看做是收购案的尘埃落定。永乐昨天公告,资产净值达到23亿元人民币。这符合国美收购永乐“永乐净资产不少于22.5亿人民币”的要求。

永乐昨天公布截至2006年6月30日的半年报,公司中期纯利下降89%至人民币1500万元,期内营业额77.23亿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为57亿人民币。

根据7月25日晚国美、永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的联合公告,国美的收购条件之一是,截至2006年6月30日的6个月中,永乐未经审计的中期综合财务报表中列明的资产净值不少于22.5亿人民币。而4月21日,永乐发布的截至2005年12月31日的年报显示,永乐的资产净值为23亿人民币。香港分析师指出,国美显然只预留了约5000万人民币的浮动空间,一旦永乐的中报数据达不到国美的“心理价位”,国美收购永乐将面临重新估价。然而,昨天永乐董秘汤云斯透露,根据永乐中报,永乐资产净值在23亿人民币左右。很显然,国美收购永乐已经没有任何悬念。

汤云斯说,由于永乐净利润下滑严重,影响了永乐股价。昨天永乐股价暴跌10.5%至1.79港元,股价已经创52周以来的新低,成交量高达2750万股,已经是上周五成交量1190万股的2倍。

受永乐业绩影响,国美电器股价下跌7.5%至5.79港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