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 质量严重缩水
前段时间李女士和几个朋友结伴,团体订购了一款名牌洁具。按照卖方在网上的销售宣传承诺,这款洁具产品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质量一样,价格则便宜了500多元。当拿到产品后李女士才发现,货与商场里摆放的样品完全不一样,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质量问题。记者发现,一些商家在网上推介产品时夸大宣传名不副实,如市场上卖12800元的某名牌浴缸,网上标价5800元,并承诺绝对保证产品质量。据业内人士透露,该款浴缸的进价远远高出5800元,再加上后期的安装、维修等费用,5800元的售价根本是倒贴钱做生意。网上这样宣传显然有悖事实,其真实性值得考虑。
专家支招
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取证难等弊病。在网络团购过程中,消费者应该更加谨慎,选择一些知名的团购网站,注意识别虚假的网络信息。
陷阱二 折扣难以兑现
“数量决定价格”是团购最重要的法则,参加团购的人数多寡是业主与商家谈优惠折扣高低的重要筹码。小区业主自发的团购一般随意性较大,购买队伍不太稳定。如果装修业主对需要的建材具体数量不清楚,或是原本商量好的人数有所减少,而商家对相应的销售数量有严格的折扣指标限制,这样往往会出现当初谈好的团购折扣难以兑现,折扣率改变后组织者又得重新与商家再谈判,中间反复多次,甚至出现谈了很长时间却最终因为价格难以成交的情况。
专家支招
对于自发性团够、组织者可先列出采购清单,参与者认可后再加入团购队伍,这样可以减少具体运作中人员的流失,保证采购数量和采购价格的基本稳定。
陷阱三 价格虚实难辨
团购价真的就是最优惠的价格吗?在各种形式的团购中,价格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由于家装的专业性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建材、家具、橱柜、卫浴洁具等居家行业的产品价格不透明。团购者与商家在谈价时似乎是一场双方价格心理猜测的对弈。一位商家私下向记者坦言,有的商家打着团购的招牌,暗地里拉高标价再打折,其实际折后价与原零售价一致,消费者根本没有达到团购省钱的目的。很多团购者最关心的是“打几折”,却往往很少认真地做市场调研,了解商家报出的折扣价究竟是优惠价还是只是表面的一种价格游戏而已。网上团购还有不少“托儿”充当召集人,利用参与者的跟风心理,与商家串通拉高价格,推荐高回扣率的商品,从中牟利。
专家支招
业内人士提醒广大参加团购的消费者,“团购”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个人行为,必须多多考察市场,做好充足准备。在团购现场要保持冷静,多看多问慢出手。参与商家需要尊循公正、公平、透明、合理的交易规则,诚信经营。
陷阱四 商家临时毁约
团购毁约是令众多团购者头痛不已甚至痛心疾首的事情。郑先生数日前在网上参加了一个10多人的团购小组,并好不容易与一经销商谈妥以9折的价格购买某品牌液晶电视机。一星期前缴纳定金后,万万没想到经销商却告诉他签订的合约价格厂家不批准,如果要购买电视,还要增加1000多元。此次团购最终以失败告终,令参加团购的所有人现在提起“团购”就叹气。
专家支招
律师认为,经销商既然承诺了优惠价,不要说是签了合同,就是打了广告也同样有法律效应。经销商以团购价不被厂家批准的解释是说不过去的。一旦经销商承诺了优惠价,就得承担风险,不能因其失误而把风险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消费者如果遇到类似团购毁约的情况可以到消协投拆。
陷阱五 售后服务打折
周先生计划为居室装一扇多功能防盗门。他在一次团购中订购了某名牌门,可送货那天工人把防盗门往他家门口一放就走了。周先生立即打电话给商家,对方毫不客气地回答:“这么优惠的价格,当然不包括油漆、安装费和售后服务,要想得到全套服务,再加500元。”无奈,周先生只能再花钱请人将门装上。
专家支招
在团购中,不要只顾砍价,一些商品价格表面似乎降幅很大,其实是商家在售后服务上“缺斤短两”,大打折扣。建议消费者在团购时,应了解售后服务和配套产品等情况,团购大件商品前,最好事先咨询律师或专业人士。
陷阱六 团购定金风险
李先生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组织团购木地板的帖子,价格比市场价低15%,但要参团需交600元订金。经过简单电邮沟通后,李先生决定参加这次团购,汇去了600元订金,但是半个月过去了,对方犹如石沉大海,李先生这才知道是上当受骗了。
专家支招
律师提醒消费者,在参加团购或其它代购活动时,不要把定金或首付款交给团购公司或代购者,而是直接交给经销商,并向经销商索取正规发票。这样即使代购者卷款而逃,消费者也能通过法律途径保障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