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自由租借地 走访5位单身公寓客

王朝装修·作者佚名  2008-04-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五位公寓客

去询问所有人,你们身边有喜欢住单身公寓的朋友吗?得到的第一反应总是:“究竟什么叫单身公寓?”

重要的不是对物理意义上的单身公寓做出界定——房地产界早已对此给出了标准答案:“单身公寓是小户型住宅的一种,一般平均在25平方米至45平方米左右/套,其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只有一间房间,一套厨卫。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求,有些开发商也推出了带厨房的功能更为健全的单身公寓楼盘,有的还建造起了跃层小房型公寓,这种房型不仅在建筑面积方面增大到50平方米—80平方米,而且在房屋结构方面还增加了厨房、客厅、餐厅、阳台。”

我们给“单身公寓”划出了简明易懂的区间:居住者可以是单身,可以是拥有固定伴侣,甚至可以是已婚人士,但必须单独居住于一套公寓中,这里的单身,说的是独居而非独身。而装载居住者的空间,不超过四间房(即厨、卫、卧、客),可以是一套一居室,也可以是打通在一间房子内部的STUDIO。

单身公寓代表了什么?习惯并坚持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居住。

最特别也最著名的单身公寓生活者之一,是已经默默离去的张爱玲。我们探访她在上海的两处旧宅,也路过洛杉矶人去楼空的五处空巢。

而单身公寓的现在进行时,是蜂窝里躲着无数个单身住客的故事。

纽约式公寓

典型的曼哈顿式公寓,里面至少有一打凯瑞和萨曼莎,米兰达也住过这种房子,不过后来她结婚了。至于小公主夏洛特,她更喜欢TOWN HOUSE,不会住在这里——以上女名,均是前热门剧集《性爱城市》中的角色。剧集已过气,但曼哈顿不老,公寓遍地都是。

走访了居住于北京、广州、东京、瑞士的五位单身公寓客之后,除了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的房间,最有趣的事情是发现他们的巧合。

他们恰好都是更讲究居住条件和室内装修的一群人:租房子住,会想尽办法改变原配的家具,在墙壁的颜色和各种各样的细节上大做文章,如果嫌不够过瘾,最终买了房子,那房间势必上演变形记,只差没变成哈尔的移动城堡。

他们是宠物店的好客人——猫或狗是常规选择,有人养一只,够专情;有人养两只猫;还有人同时养一只大狗和一只小猫。

他们是更喜欢探索心灵归处的一群人:在采访的五位单身公寓客中,两位男士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耶稣十字架、教会和修女,而三个女生的房间里,则分别摆放着佛像(寸土寸金的东京公寓里,佛像被安排在狭窄的壁龛里,面前还供着水和香)、沙雕佛头(上海小姐在甘肃旅行时的纪念物)和一篇与佛教有关的原创小说。关于男女宗教信仰的偏向,当然不能就此得出任何简单的推测,但这五位单身公寓客,毕竟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与宗教的接触,这大概是都市文化的另一种衍生物。

寻访单身公寓客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总是没办法明确A男B女C男D女肯定会接受采访,或是肯定不会接受采访,就像单身公寓客没法确定自己今天单身,明天孤独,后天会不会改唱满庭芳。一些非常有趣,但却最终无法接受采访的公寓客,只好列入“道听途说”这一栏。

比如北京某大学的老师,他曾在法国里昂生活,那里有一座历史悠远的古堡,当地政府为筹资保护堡垒,决定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单身公寓出租,堪称全世界最酷的单身公寓之一,而这位老师,就曾是古堡里的单身公寓客。

还有一位从台湾来广州工作的女孩,她和很多美术学院的学生一样,租住在一栋有烂尾楼嫌疑的公寓里。然后在墙壁上涂了美丽的紫色和绘画,种植着大量的植物,将一个普通的水泥单位,打造出了“巫医在此”的感觉。

他们独居,不一定独身。他们可能有些自闭,但并不缺少同类。

百万美元饭店

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在这部著名的电影里,住进了这栋大楼。说是饭店,其实更像一个贫民窟版的单身公寓。

Phoebe和Ross

在这一群欢乐的朋友里,Phoebe和Ross都有过租住单身公寓的经历。其余的四位,选择了公寓,但放弃了独居。

那些房地产商试图教我们的事

按照冷冰冰的地产调查报告,以上海为例,单身公寓的诞生最早是从租赁的市场中出现的,大约在两三年前,有业主将空置的整幢商品房,经过简单装修后推向房产租赁市场,面向中层收入的白领出租,一般每个人负担的费用每月在500-1000元之间,结果颇受各类白领的广泛青睐,众多开发商于是从中重新发现商机,纷纷推出专案,至此这种被命名为“单身公寓”的住宅才风靡起来。其中,最早作为出售形态的单身公寓当数长寿路上的“世纪之门”名气最响,它把一个板状商住楼设计成中间走道,两边做小套房,主力面积介于45至60平方米,总价在20-30万元,直接吸引了工作时间不长,但希望在市区有房的年轻人前来抢购。

到了2005年,仅仅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一线大城市,一共有多少个以“单身公寓”作为卖点和主题的楼盘,已经是一个庞大而难以计算的数字。

而在美国洛杉矶,除了针对年轻人设计的单身公寓之外,还有不少老人单身公寓。据说,有一位华人老先生,虽也曾有过事业兴旺的岁月,但晚年由于夫妻离异,住房等资产都给了太太,自己一不留神成了低收入者。为了给自己找到一处居所,老先生向有关住房管理部门递交了申请表格。住房部门在审查了他的收入、银行存款、不动产等情况后,批准了老先生的低收入住房补贴申请。靠着这份住房补贴,老先生租到一套一室一厅的老年公寓,起居厅有20多平方米,卧室也有十几平方米,厨房、卫生间设备一应俱全,虽然谈不上宽敞气派,但对于一个老人来说方便舒适,足够使用。这套老年公寓月租正常需付650多美元,而老先生只需付200美元一个月,其余差额由政府补贴。

从20岁到80岁,你都可能是单身公寓的目标对象。可能很少有人能做到独身一辈子,但肯定有人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保持独居的状态。单身公寓,是可以住一辈子的。只要你确定自己属于那个人群。

什么样的人最需要单身公寓?

每个人的一生,对住所的要求都在不断变化。居住方式的自主权,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追求一种更自由也更随心所欲的住宅,这样的需要通常在青年时代达到顶峰,之后渐次下降。如果一个人已经走到了中老年,却仍然居住在单身公寓:要么这是一个坚定的独居主义者,要么就是出于工作需要。像很多跨国公司那样,给自己派驻海外的职员准备高级单身公寓,他们已有家庭,却不得不长年居住在国外的单身公寓里。

某种意义上,“单身公寓”四字是奢侈的代言词——不论是从心理上,或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在伦敦,在市内租住一套说得过去的单身公寓,每周至少需要200英镑。

而在离我们更近的北京、广州或上海,最常见的事情是,你的某位朋友正在找寻一套可以租住的公寓,为合适的房子或合适的价钱担忧发愁。

所以,说“一辈子的单身公寓”,是一种理想,所谓理想,就是未必能达到的东西。它关乎人的心理状态,是否还“年轻得起”;也关乎你的收入,决定了是租还是买,是自住还是准备用来放租投资。

像经济学家和地产商集体信奉的城市经济教科书上说的那样,人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所以,单身公寓是消费,更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与它相关的调查,其实是一连串的问题。

你是谁?

你住的是什么房子?

和谁住?

是你喜欢单独居住?还是你不得不单独居住?

阿姆斯特丹老人公寓(MVRDV设计)

荷兰这个低地欧洲国家的优越性,在烟草和同性合法婚姻外又有了新的亮点:最出色的老年公寓设计,关怀到你头发变白的时刻为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