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而今,温州的“奢侈品消费者”人群也迅速增长,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并驾齐驱,奢侈品消费水平排在全国前列。但实际上,时下一些人追求奢侈品,是炫耀性的不正常现象,难道高档消费真的开始大众化了吗?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倾听身边的消费者关于奢侈品的声音。编者
曾经见过最豪华的消费方式,当大观园里的贵族们吃着用十几只鸡煨成的茄子时,庄稼人刘姥姥无论如何也猜不到这是自己经常打交道的那种蔬菜的。时下,奢侈不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早几年,面对各大名牌的标签,绝大多数温州人除了咋舌,可能没想过要去消费。而今天,当女人们洒上“香奈儿”香水、拎着LV的包包,当男人们身着数千元一件的T恤,人们不得不承认,温州人俨然已经跟着这股消费潮流走进了可以容纳甚至推崇奢侈的时代。
追求“生活品质”、“享受生活”?没错,但我们也不妨来看看追求的背后,我们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与国外的落差现象。
现象一:不惜透支年轻人成主力
你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有份不错的工作,通常没有很多钱,但他们有足够多的关于消费的知识;他们喜欢高档也能迁就低档,一些颇为著名的时尚刊物把这种人定义为“新贫族”、“月光族”,他们每月或高或低的薪水全都会从口袋里流走:花上个把半月工资买个Gucci的皮包,再趁打折季淘上一条按原价三折但做工还算精细的裙子。他们的奢侈不再同于上一辈人。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档奢侈品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这与欧美国家40岁到70岁的消费人群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真正反映一个社会富裕程度的是看中老年人是否有钱,现在的状况恰恰证明中国仍然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年轻人消费奢侈品的精神价值远远超过了使用价值。
这样的奢侈追求,往往还使“月光族”们不由自主地落入一个攀比陷阱。28岁在公关公司上班的李小姐告诉记者,她的朋友圈里,月入3000元、却敢买LV箱包的极端消费者大有人在,年末的公司聚会,更是月光族腰包大出血的时候,“她穿BCBG的小礼服,你就要想方设法用更贵的才能胜过她。去年冬天皮草大热,结果那天聚会,一眼望去,几乎人手一件皮毛披肩。”
一个社会出现这么多年轻的“月光族”和“负翁”是不正常的,负债就如失业一样,对个人和家庭影响都很大,更不用说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了。
现象二:个人用品消费热度高
目前,我们消费的奢侈品和国外相比另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我们消费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
一位刚从法国回吹呐笥裇ISI说:去法国的LV专卖店,看到排队买包的大多是亚洲人。在国外奢侈品市场低迷之时,国内却逆风而上,成为奢侈品品牌的最大潜力市场。这一点从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个人消费品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就可见一斑。国人似乎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这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人口聚集的生活方式助长了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而人口密度低的地方,生活方式就会比较朴实。许多社会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都表明,社会转型期出现炫耀性消费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对于奢侈消费,需要社会的宽容和引导。
享受一种生活品质
叶茜
由于自己是从事时尚工作的,因此对消费颇为注重。紧张工作之后,给自己最好的奖励就是购物。作为创造时尚的人,我有足够的信心和理性去享受生活给予我的一切。
品牌意识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消费观,个人认为,奢侈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产品和符号标志的叠加,而且名牌应该是商业社会中某种力量的体现,商品具有什么功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如何体验商品的个性,运用不同的商品展现不同的自我,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我购买奢侈品更多地集中在化妆品、服饰、美容用品等方面,选择的品牌更集中在国外品牌上,购买渠道也更倾向于从国外购买。至于价格因素,在购买时会考虑,但不会太优柔寡断,只要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品牌、爱不释手的款式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个人购买奢侈品的心得是先从小物品入手。项链、耳环、戒指……这些小饰品是大牌店中的小玩意,设计没得说,做工精良到家,如果你只是想先小小地投资一把,但又希望能把名牌的LOGO亮出来,那么这些东西无疑是很合适的选择。CELINE的耳环最便宜的只需要600元左右,DIOR的带LOGO项链打折后甚至不到千元,GUCCI的饰品更贵一点儿,但跳跳脚也不是够不着,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对奢侈品“做案”的方式啦!
买过手袋、耳环或者名片夹之后,你自然会开始对那些美轮美奂的华服垂涎欲滴了。没错,时装才是奢侈品的精华,所以我的服饰消费几乎占了我收入的三分之二。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里,我会用这些名牌服饰去展示不同的自我形象,让自己从被动扮演不同的角色变为主动地适应并喜欢紧张多彩的生活。而奢侈品本身所具有的专有性、稀少性和神秘性,也会令自己获得更多的认同感。
告别“大金牙”时代
奕奕
在西方,人们购买奢侈品十分谨慎,也只有那些“圈内的人”才能认出这是名牌。而在今天的中国,一部分人对它却是趋之若鹜,到处炫耀,这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六、七十年代镶了满口金牙的人哈哈大笑的金盆大口。
奢侈品本身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的符号性消费。奢侈品突出非功能性作用,其品牌营造出了足够的社会认同气氛,使人们相信这个符号代表了奢侈的价值……因此,当一些急切渴望得到社会认可的年轻人面对这难以抗拒的诱惑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奢侈品来宣告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当然奢侈消费,在国外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以前熟知的《百万英镑》、《项链》等笑中带泪的故事。而目前,国内出现这种青年奢侈消费的现象,与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国人购买力上升,人们在物质追求上难免会出现浮躁心态。
从需求层次看,年轻人在成长中必然会经历生存需求、安全感需求、社会尊重需求等多个阶段。前两种需求是本质的、内在的,无法虚拟的,这是人生成长的初、中级阶段。而后者却是这一成长过程的高级阶段,按理说我们同样应该脚踏实地地一步步走来,然而现在浮躁的社会风尚却灌输给了年轻人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于是这种渴望,便很容易就演变成为对奢侈品的追求。但大部分年轻人的收入,却远不够让他们进行奢侈消费,这样,也就应运而生了一种虚荣的替代品———假冒伪劣的品牌。这种在现时的中国特有的现象,时时在传递一个信息,就是要把自己虚拟或伪装成被仰慕的成功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奢侈品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文化的传承,绝对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素养的熏陶来细细品味,也就是说我们和它的搭配,要从里而外,由内功练起,而不是本末倒置,由表及里。或许要真正理解这种文化与历史,把单纯的梦幻之旅变成对顶级奢侈品文化的欣赏、沟通之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鼓励大家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但并不赞同缺乏经济实力的年轻人,只是单纯为了面子去透支自己的薪水。作为一个新奢侈主义的爱好者,你喜欢奢侈品应该是因为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奢侈理由,而不是因为它贵,正如奢侈品从业者是把理性的利润融化在感性的历史、文化和品牌形象之中,在买单的时候,希望您对奢侈品的态度,也是感性与理性并存。
爱它,但不迷恋
雪丽
奢侈品是一种高质量的物质文化,它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能够体现人的价值,是让人尊敬的。而大多数人对奢侈品的喜好,也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优异的质量和贵族化的消费服务。
在许多人的理解中,消费水平是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高消费群来说奢侈品其实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但在中国,消费得起上百万元的奢华族还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商人、演艺圈人士,还有月薪至少在2万元到3万元的外企白领。可现在加入其中的工薪族在不断增加,他们的收入并不高,却也能享受世界上顶级的奢侈品,所以就产生了“月光族”(每月都把薪水花光)、“新贫族”(收入不错,却总是处于贫困状态)、“负翁族”(总处于负债状态)。
前几年,我一直在意大利读书,比较近距离地了解了一部分朋友的消费观念。欧洲人品牌意识非常强,在重要场合,少不了要体面的穿着和高贵闪亮的珠宝来显示自己的品位。但是欧洲年轻人比较没钱,特别是普通人都不太重视车和手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交通和通讯工具,只看它的功能性,不会像国内不少人,是拿来攀比的。平时只买几件必备的能在重要场合不至于失礼的服装,首饰,皮包,鞋,他们特别重视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服装,更重要的是要个性,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爱慕名牌无可厚非,路易威登(LuisVitton)包,GUCCI(古驰)服装,万宝龙笔总能轻易掠取众人的目光,珠光闪过之际让你即使身处黑暗也依然能回味它的耀眼光芒。但是我个人认为,奢侈品消费只是一种个人消费行为,不要过分迷恋,要把它作为积极生活态度的目标与追求。